疫情防控重中之重,慎之又慎!
不管你准备好了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把"网络教学"在神州大地进行了无死角的推广。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贫富,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有一台可接收网课的终端,所有学生都有信号良好的上网环境,所有学生都能自觉合理上网、不自觉的学生都会有家长陪着上网。
教育部说"停课不停学",基层学校习惯性地自加一码:深刻理解为"停课不停教",学生不停学,老师就得不停教,家长就得不停陪,貌似一个完整的"家校共育链"形成。在各方的推波助澜之下,于是,以“学”的名义,孩子、家长、教师一起进入了苦逼的焦虑状态。一时舆情汹涌教。育部又急急忙忙的"摸着石头过河",就开课时间、内容分别作了规范。一再强调:学,不只是单纯的教材教学。时间?遵命!听您的。内容?大家都懂得上课是为了分数,当然是考试科目。随着开学的再次延期,大家又一起进入了几乎疯狂状态。盼开学!终于三方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达成了难得的一致。
我们从不拒绝新生事物,更何况网课已非新鲜事物。但疫情期间的中小学集中统一网络上课兹事体大。不得不说。
1.形式大于内容
形式为服务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但居家利用网络上课的形式是特殊时期的不二选择。每所学校选取的平台资源不尽相同。上课时学生状态的照片、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每日体温、一段时间的行程规迹,学生完成的作业等等各种拍统统发在班级群,大概只能用海量来形容。教学效果如何呢?不是说中小学上网课不好,而是付出和回报太不对等。几近流于形式。
2.缺乏师生互动,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把教育理解成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理解成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弄成填鸭式的"满堂灌"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经年累月的新课改极力摒弃,人人喊打,逐渐远遁。此刻却立马借″网"还魂。唯分数、唯考试,顽瘴固疾的土壤还在。网课是新的,屏幕是冷的。不被灌又能如何?不是所有用了手机的教学就叫网上教学。网是载体,课是重点,课还是平时上课的课。上课时很多学生选择了把手机音亮调低,把播放速度调快。
3.捆绑了家长,扭曲了学校。这不是家校共育是″家校共‘害’"
疫情前期,绝大多数家长都"宅"家中,家长能起到督促甚至监督的作用。复工后呢?一些原来用家长手机学习的孩子得需要另行购置终端,家长的隐忧还在孩子能否自觉学习,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们网游比网课的吸引力大啊。同样,处于十八线的中小学校也经历了是老师直播?录课?还是利用网络已有资源的决择过程。无庸质疑,预期效果最好的应该是自己教师直播教学,了解学情、有针对性。但是…但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擅此道呀。权衡利弊,大部分选择了利用已有资源的形式。这样简单易操作些,但"停课不停教"呀,各科老师们、尤其班主任就只能从早六点到晚十一点多盯在微信群了,有的老师甚至用"编辑"功能在学生发来的作业图片上画"√"画"x"。
家校形式了合力,合力的作用点在孩子身上。进行共育。只是不知道这合力是平衡力呢还是非平衡力。家校共育不仅仅是老师布置任务,家长监督完成。
4.有损学生健康
科学已经证明,电子产品损伤视力,笔者切身体会害莫大焉。我国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状况原本堪忧,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率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而网课期间孩子们每天专注于手机、平板等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照此下去,利也、弊也。
5.公平和质量兼不顾,加重学生负担
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网络教学受外界制约因素太多: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接收终端、网络状况等。以考试科目为内容的网课教学谈何公平?缺少互动反馈的教学环节,如何保证质量?公平和质量都不能保证的网课教学有何意义?止增学生负担耳。
″互联网+"是趋势,网上学习优点很多。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现象,是因为准备不足,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无论是理念、技术。较长期、大规模、一刀切、针对中小学生赶进度式的网络教学条件还欠成熟。早运用、早适应也是好事。
好事一定要办好,切不可一哄而起,怕的是一哄而散。好好的一锅饭,别吃砸了。
在这个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加长版的假期展现了一个奇葩的现象:一边是以医护人员为首的社会各界疫中救命,一边是以教育工作者牵头的家长学生们疫中拼命。生动地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励志鸡汤配了幅插图。
分犹疫也,疫夺有形之命,分夺无形之命。信否?
″网课"上了热搜,段子百出。我看不到其中的好笑,只是更感沉重。
"停课不停学"的″学"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学"。
笔者无意指责谁,就这一现象进行思辩。见仁见智,常思常醒。
本文中的中小学生主要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学生。
图片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