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处女”在中国是千百年来衡量未婚女性道德好坏的一个标准。尽管当今社会下的性观念已经日益开放,但是在建立婚姻关系的过程中,大多数男性往往都具有处女情结。不是处女的女孩似乎少一分选择的机会,多几分被诟病的处境,不是处女,惹了谁?
1性是婚姻的特权?
在婚姻市场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在男性选择另一半时,如果对方是离异状态,根本没人会考虑女性一方是否处女。当然一个有脑子的人也不会考虑这种问题,大家自发的认为这是显然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人把性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
中国的处女情结可以追溯到封建时期,人们认为新婚之夜见红才是一个女人贞洁的标志,反之则被认为是败坏道德的表现。随着封建社会的倒塌,西学东渐,尤其是思潮日益开放的 今天,婚前性行为已经越来越常见,虽然婚前性行为这一标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荼毒女性,但是处女情结一词出现在了公众视线。非处女或多或少会成为新婚姻的障碍。
2处女是一种文化争议
在老一辈人的认知里,婚前性行为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不可容忍的事情。处女的争论逐渐镶嵌在传统文化中一起流传到了今天。笔者的父辈多处于60后,70后,据了解,在他们年轻的那个时代里大众目光中,婚前性行为虽然不是十恶不赦,但仍然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
到了90后成为社会新生代的今天,由于新时代下年轻人所接触的文化教育差异,婚前性行为愈发的平常起来。
早在2015年,中国计生协会公布了一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对全国130所高校的抽查,共有2万多名大学生参与。结果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超过两成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在有过性行为的人群中,11%曾有过怀孕经历。
从表面看,处女文化的影响似乎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当真正遭受婚姻考验时绝大多数的男性都有处女情结。腾讯网曾经做过一份调查,仅有两成的网友完全不介意结婚对象的婚前性行为。也就是说,即使在婚前性行为如此常见的今天,处女文化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依然无法再短时间内改变。
要求妻子是处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哪怕必须承认这种观点在中国的普及和不可动摇。但是随着女性思想的解放。
3从科学与健康角度看
非处女出现的原因即为婚前性行为的结果。抛开道德层面来说,人们对于非处女的抗拒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健康的问题。
在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性行为中,患上性病和意外怀孕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尖锐湿疣和梅毒以及各种性病等疾病足以让人闻风色变,更有潜伏期长的HIV早已为大众所知。就算是看起来干干净净的一个人,你也无法通过外观去判断他曾经的性经历。试问这样的婚前性行为谈何保障?
非处女的另一项问题即为意外怀孕,如果说婚前性行为染病的风险为男女共同承担,那么意外怀孕即为女性专属了。没有一种避孕行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年轻的未婚一族成为了占据了人流科室的一庞大群体。多次人流导致的终身不孕以及各种伤害不可小视。
人人都渴求一个健康的另一半,虽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地说处女必定比非处要健康。但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去鉴别的时候,处女就成为一项无可奈何地标准。就好比说,不是所有的非处都有混乱的婚前性行为,但是作为处女,是一定没有的。
4用现代的眼光批判的看
性在当下不应该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前性行为是一种绝对禁止的行为,但是放在今天,我们不能以一种是非对错的观点去定义它。处女情结的存在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很多时候对于婚前性行为的非处女,人们往往不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谴责,更是处于一种洁癖的心理去看待。
婚前洁身自好不是观念保守,而是实实在在避免了很多现实问题。而对于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姑娘也不应该遭受贬低,但是婚前性行为的选择一旦做出便无法逆转,所以务必保护好自己。
毫无疑问的是,性行为是两人之间的事情。但是当发生性行为的双方分开后,两人都需要再度寻找新的对象,这时又会落入选择与被选择的境地中。在寻找另一方伴侣时所有的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当能接受不是处女的男生占有率很少的时候,那些不是处女的姑娘毫无疑问选择面就会变得狭窄。
我们不能苛责处女情结,更是无法改变他人的想法。但是如果作为处女,能让自己择偶面更广,有更多的婚姻选择,岂不是好事一桩?
有一句话总结的很好,每个纯洁的姑娘就像一瓶满满蜜糖,当她遇见第一个喜欢的男人时,会将蜜糖倒出一部分。当她遇见第二个喜欢的男人时,会将不再满瓶的蜜糖用水兑满,再次给男人倒出一部分,周而复始…….当她遇见那个最终的对的人时,却已经没有蜜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