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失”,想必我们每个人都有所耳闻,哪怕是很小的“医疗过失”,也会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波,这足以显示我们对此事的关注和担忧。
2016年,《英国医学杂志》发布了一篇引发了激烈讨论的文章,该文章推断说,医疗过失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死因,每年导致超过25万例死亡。
尽管这个数据后来被指出缺乏严谨性,但它依然引发了医生兼作家丹妮尔·奥弗里的注意。
丹妮尔·奥弗里是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现任纽约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在美国最古老、最大型的医院之一贝尔维尤医院担任内科医师近30年。
与此同时她还给《纽约时报》《纽约客》《柳叶刀》等知名媒体和期刊撰稿,出版了包括《病人说,医生听》《翻译医学》等七部著作。
丹妮尔·奥弗里说一直以来,医学界的主旋律都是成功,我们关心的总是我们所取得的进展,而对于当中的过错与过失却极少关注,她决定要面对这一问题。
她花了大量时间梳理历史与数据,采访专家、医护人员、患者,试图弄明白医疗过失到底有多普遍,它的成因是什么,以及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它。
大概由于自己便是医生,她提供给我们的更像是一份来自行业内部的观察。
其中,她深入到各个医疗现场,耐心地为我们介绍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借此你能对医疗行业,以及医疗人员的职业和生活世界,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医疗过失”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并且“医疗过失”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专业问题,它极其复杂,最终指向的是人类的行为,是人如何思考,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与技术合作,如何面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
“医疗过失”问题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普遍。
这些过失的起因有时候并不复杂,它可能源于医生的惯性思维、难以追踪的病情信息、疲惫的医疗人员、粗糙的轮班交接等。
此外,近年来,诸如电子病历和人工智能等医疗工具与技术的引入,并未如预期地帮助解决医疗过失的问题,相反它引出了更多问题,比如切碎医生的思维过程、忽视患者的复杂情况,以及泛滥的警报等。
这些都提醒我们,“医疗过失”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必须从系统层面加以考量,要考虑到系统中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
当然也有一些解决思路,医生必须磨炼自己的思维过程,借用清单等工具手段去抵制每一次做出简单结论的冲动。
医院也可以借鉴“人因工程学”的思路,通过工具的设计、材料的使用、布局的调整来避免医疗过失。
医疗过失最终指向人的行为,人如何看待和谈论医疗过失,可能决定了我们最终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完全指责犯错的个体,更要关注导致个人犯错的系统,从个案和系统上不断修正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