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堂课老师让班上每一个人都上讲台讲一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并谈一谈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我讲了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故事:一个不想读书的少年拿了父母的钱偷偷跑到外地打工,在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辛苦打拼拿着微薄的工资,泪水和汗水模糊了眼前的风景,少年只想回家。这一年里,他逐渐懂得了父母的坚辛,他用自己的工资给父母买了衣服,他回家后开始努力学习不愿再辜负父母的期望。
当时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任务,并没有什么代入感,只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个迷途知返的少年励志成长,却不知,谁的青春不迷茫,谁不曾叛逆过?
我从南到北也去过不少地方,我可以和很多陌生的异乡人聊天,我也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然而我在上大学以前从未出过家乡的小县城,我连火车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会跑那么远去上学,现在想想大概还是有些叛逆的成分在吧。
在高中,我朋友很少,与寝室的同学也不怎么熟,我不爱讲话,甚至有些孤僻。
那时候的高中老师总爱说一些骗人的话,刚好我还信了,他们说只要熬过高三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又没人管你,想干嘛干嘛,你会在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开始。
后来才知,重新开始是没错,但绝不轻松。
那时候我的潜意识就认为我要去到新的地方来摆脱现在这压抑的环境,别人毕业哭的稀里哗啦恰似生离死别,而我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希望时间过得快点,我好早一点离开这里,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一个家长管不到我的地方。
再加上我对远方的向往,所以我去了北方。
我空有一腔孤勇,一个人踏上去往北方的火车,却从未考虑过到了那里又该如何,若是我依然与室友相处不好,我依然独来独往,我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又该怎么办?
就如同那个弃学打工的少年,未考虑过过程有多艰难,也没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即便头破血流也不在乎。
少年,执拗而不计后果。
所以总有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年少时的我们谁会去想那么多?
室友回忆第一天我们到寝室时的样子,她们说我一进寝室一句话都不说也不打招呼,弄得她们挺尴尬的。
我听了也觉得很尴尬,感觉自己好没有礼貌,初次见面至少得留个好印象,而我竟然连打招呼的意识都没有,是的,我没有这种意识,因为在此之前我一向如此。
试问一个寝室住了两年连室友名字都叫不上来的人,怎么会知道要去处理好室友关系?
幸而她们没跟我计较,久了自然就混熟了。
而我也不像以前那样不爱说话,甚至还挺话唠。
见过北京的繁华,领略过哈尔滨的异域风情,也看过长白山的天池,却更加怀念家乡小城的一碗凉面。
我从未去过,所以逮着机会不放过,去过了就不会觉得有遗憾,就不会羡慕别人。

少年因为得不到更加拼命挣脱枷锁,不顾劝阻执意而行。
少年心性单纯,只看得到眼前。
少年的心敏感而脆弱,有些东西会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全面爆发。
少年也不会被困于精神的牢笼,不会因为一方小天地困住了整个人生。
越压制越反抗,只是我选择了一种不太明显的方式。
如今我依然期盼远方,只是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已强悍了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