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某三甲医院做马拉松比赛报名体检时,B超室的两位年轻医生给我做完检查,聊起了马拉松报名的事。
我顺便问了一下她们报的是什么项目,其中那位操作电脑的有点像90后的医生说,她报的是5公里迷你马拉松。
她反问我:“你也报名了吗?”
“是的。”我回答。
她问我报的什么项目,我说是全程。
“大叔这么厉害?”她在说厉害两字的时候尾音拖得有点长,语气中似乎带点质疑:你能跑完42公里全程?
是啊,我能跑完全程吗?我也问自己。
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按国际比赛规则,必须在6小时内跑完42.195公里,比赛成绩才有效。
马拉松真正的挑战是在33公里以后,跑过全程的人都知道,最后10公里才是真正的马拉松。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距离超过33公里以上的时候,核心力量不足、上肢力量弱、节奏感控制不強等薄弱环节会被放大,跑者会感觉非常痛苦,这个时候真正的考验就来了。
另外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马拉松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无非就是距离长一点那么简单,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高强度运动。
训练有素的专业跑者都不敢掉以轻心,何况我这样的大龄业余跑者。
我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么大年龄才开始跑马拉松,开始得是不是太晚?
直到我看到哈佛校训中的一句话,才释然了——
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The second you think it's so late is the fastest moment)。
是的,我现在才开始跑马拉松确实有些晚,但相比七十高龄跑马拉松的人,我现在开始,就已经是很早的了。
去年年底,我在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场地领装备时,遇到一位70高龄的马拉松跑者,我好奇地和他聊了起来。
他是上海人,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跑好几场马拉松,平时除了跑步外还喜欢练瑜伽,精神状态超好。
说到瑜伽,他啪地一声左腿180度向上抬起,脚尖越过头顶,来了个竖直一字马,当时旁边的人都被惊呆了,真是太牛逼了。
说到晚,不得不提摩西奶奶。
她76岁,开始学绘画。
80岁,在纽约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轰动全美。
90岁,她的作品开始畅销欧美。
100岁,她启蒙了日本青年渡边淳一,在她的鼓舞下,他放弃自已不喜欢的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摩西奶奶的故事太励志了。
那些说奔三了才开始学写作会不会晚了点?
都快四十了还去学什么跑步,是不是太迟了?
说这话不觉得汗颜吗?
所谓晚了,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逃避找借口而已。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漫长的马拉松,起跑早一点还是晚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跑完漫长的全程。
我很喜欢这句话:每一个整装待发的重新开始都为时不晚。
你觉得为时巳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