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下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堆成的,你能数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一直以来,此类题目都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空间观念的缺失,使得部分学生看着这样的图,只能看到露在外面的图形,却想象不出藏在下面的正方体。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是引导学生按顺序从上往下数,借助于课件和教具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师:第二层有5个,可是我只看到了4个,那一个正方体在哪里?能给大家指一指吗?
生:(指最上面的一个)它在这一个的下面,如果下面没有的话,上面的这个就掉下去了。
生:最上面一层有1个,第二层露在外面的有4个,说明第二层比第一层多4个,也就是第二层有5个,同样道理,第三层有5+3个是8个。最后用1+5+8就可以求出一共有14个。
生:可以把最上面的一个移下来补到第二层,第三层前面这个补到后面,这样的话,上面一层有6个,下面一层有8个,6+8=14个。(此种方法,以前的学生并未提到过,可见,即使是对同一学习内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的方法也是不同,这应该与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有关系。)
事后,反思对此题的教学,发现对于此题,我并没有充分挖掘题目的价值,如果在学生解决了体积这一问题之后,我再追问一下:如果要将它拼成一个长方体,至少还需要几块?
如果不移动小正方体,要将它拼成一个稍大的正方体,至少还需要几块?
突然间,又想到,此题是不是还可以让学生再来算一算它的表面积?好像前面已经做过此题了,那么在第一次见到这个题目时,是不是就应该让学生按照“画三视图---求表面积---数个数---拼成稍大的正方体”这样的顺序,逐步深入地理解题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实,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做的是避免走进“就题论题”的误区,对于每一道题目,要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题目背后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