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呼唤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很高兴因为孩子,我们走到了一起。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于学龄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的状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汇报--朗诵,是其中必备的节目。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您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大师还告诉我们:
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今后,孩子必得日日读书,我上课教的只是方法,孩子的阅读内功还得靠自己大量的深度阅读。
如果您愿意,如果您真的很爱您的孩子一一请跟我来。谢谢您细读、保留此信并予以反馈。
建议:
一、在孩子的书包里装一本课外书,他作业完成的时候可以看。
二、每次给孩子买书的时候,您也给自己买一本。
第二:拜托
目前我们已经学完前三个单元,对于生字词,背诵默写的内容,由于班级人数太多,不可能一一检查过关;而且因为少部分吃力的学生而拖着全班反复练习,对于大多数早已经熟读的孩子是一种折磨,所以这一任务必须拜托家长督促完成。
任务:
1.每课的注音练习
2.生字词的听写需要反复巩固,反复听写。背诵默写的内容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巩固。
3.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配合小组长的检查,及时拍照上传,班级人数多,如果我在课堂查作业会浪费半节课,这些时间用来我给孩子们传授新知识不好吗?
4.日记和阅读,日日坚持,还有需要您配合的其他方面。
拜托!再致谢意!
第三:感谢配合
尊敬的家长:
您好!
通过检查,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家长在用行动配合教师--在用爱心,和孩子一起克服进步阶段的困难。
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的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领、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是多么幸福。相反,那些得不到父母应有关心的孩子,又是多么可怜。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有的家长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需要家长配合的事也迟迟不做,请您想想:您是成人连一次家长作业都做不到,您如何去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带着五十多个孩子,是多么艰难,孩子的成长是不易的。
只有在您的配合和沟通中,老师才可以读到您孩子的个性和学习状态,读到您对教师的信任、期待、建议,更读出您对孩子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把我们联系到一起。教师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和问心无愧,希望家长也一样。
关于课外读物,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买漂亮、悦目的正版。这是培养孩子“爱书之情”的第一步。
关于双减,有的家长觉得作业少,建议多布置,有的家长觉得多,孩子写不完,所有意见,我们都会在教学中斟酌考虑。您的回复,我将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并经常回味--将来,我们要拿它和孩子的成长情况相对照,那一定是发人深省的。
以后,只要是提出反馈要求的内容,望您及时回复。当然,我很欢迎您及时和我沟通。
有学生上学忘记带书,忘记带作业,丢三落四的现象很严重,希望引起家长注意。不要觉得一两次忘记没什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就形成了,您就得时时跟在孩子后面为他的丢三落四买单,开始的时候可以帮孩子收拾整理书包,之后让孩子自己做,自理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建议:
个别同学跟不上进度,需要家长格外用心陪伴,班级人数多,不可能为个别人耽误进度。这个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第四:做和不做,怎会一样
尊敬的家长:您好
老师们发现:做和不做,大不一样。没有付出怎得收获?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爬坡的时候,播种的是知识,更是情感。否则,我们哪有资格对孩子说“我爱你,我曾为你真心付出”?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作答如下:
进度。决定进度的因素,一是教材要求,二是班级整体接受情况。有一个不合理现象,那就是在小学阶段,最累最苦的,恰是三年级第一学期!这是一个转折期,吃老本的孩子如果没有调整学习方法,就吃不动了,靠父母的孩子思维方面也会靠不住了,因为三年级题型越来越活,知识点越来越宽,所以,当您为孩子“跟不上"着急的时候,教师也正苦恼。我们当然会在“往前赶”的同时,经常复习。您也要“跟上来”。
书写和做题。家长发现孩子书写不规范,就买来描红本让孩子多练习--这很好。为使孩子及早获得解题能力,也可让孩子接触各种题型,免得考试时“明明懂得却不知道怎么做”
有些问题不是课堂上可以解决的,课外阅读中会自然得到解决。
对于孩子的阅读,开始肯定慢,不要着急。一天读一点,到下周,情况必有改观。所以,不要急于求成,重要的是“日不间断”。
孩子在校表现,没有特别的事,我不会打扰您的工作和生活,但需要家长协作教育的时候,希望您积极配合。
有的孩子喜欢搅扰、进攻同学。这也是教师关注的。希望大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多规范自己的孩子。毕竟,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那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多提问。几乎所有家长都要求教师多提问自己的孩子。在时间紧,人数多的情况下,希望大家不要对此期待过高。如果说孩子“不提问就没有劲头学习”,那可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
关于座位。对周围环境过分挑剔,就是一种能力差的表现。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的同学的交往磨炼培养自己。磨合、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的孩子能力强且品行好,那她自然会成为教师可以依赖的助手,在学习之外,她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她学习状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周围孩子,那么她的成绩不过是温室里的娇花,除非有奇迹发生,迟早,她会遇到考验性的环境。到那时候,再培养自控力,恐怕也迟了!
上课是否专心,同学是否友爱,你为一个孩子操心的,也是教师为了54人大班的安定团结而操心的!每一个孩子课上课下的表现,我比所有的家长都在意!如果您过于敏感,其实是对教师的不放心!
第五:定能生慧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这两句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就是向世界汲取生命的能量。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您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 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家长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声。要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对孩子说话。
当您不叫喊就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时候,孩子已经被您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是不能期待教师的“和风细雨”对他产生作用的。
一个问题: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约因为您说的是老一套,您的话孩子早就厌烦了;说不定,您的语言还不够卫生,而脏话,最容易污染灵魂,毁掉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宁静和清洁。
都说孩子服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语言相对丰富,能以其内容的新鲜吸引孩子。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
是读书--日不间断的读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您想让孩子喜欢您、聆听您,试着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如果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您该读书了。
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更多时候,不需要您有意去培养--您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于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
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试试看吧。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应当追求的幸福。
建议
一、如果您家电视、音响声音一向很大,请立刻拧小。噪声是儿童智力最凶恶的杀手。
二、如果想跟孩子讲什么道理,试着用小故事、儿歌来说明。
三、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是什么,您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读一读,还可以让他们说说一节课的收获,需要您专心的聆听。
第六:您是真正的收信人吗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关于“跟我来”,教师是这样估计的:三分之一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基本没有能力跟上。而这,就是优异、良好、及格拉开距离的原因。
教师的责任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家长呢?
教师能做到的是,一方面将分内之事圆满扎实地完成。竭尽全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为愿与孩子一起爬坡的家长指出努力方向。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
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家长,您有兴趣、在状态吗?
永远不要苛责孩子。如果您以为孩子不够聪明,问问自己遗传了什么;如果您以为孩子行为习惯不好,问问自己如何做的榜样。
曾经有一位同志问:“我们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怎么办?"
那就做孩子的同窗,跟着一起学吧!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这是在拯救您身为父母的尊严和威信--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教师安排进度,组织复习,只能,也只应当从大多数孩子的需要出发。
教师也知道,最该牢记这些话的家长,往往最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那些各方面做得很好的家长,反而会从中得到警示,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
所以,谁以行动“跟上来”了,这些信就是写给谁的。您是真正的收信人吗?
提示
一、少数孩子不能及时到校,中午到校先去学校玩,上课铃响才疯跑进教室,上课无准备,自然进步不明显。
二、记得往孩子书包里装课外书,以培养他们利用点滴时间看书的习惯。大多数孩子,写完作业就安静地看书,他们多么可爱啊。少数孩子呢?没事可干,总是找同学说话,总是被老师点名,他们太可怜了。
三、“分数不重要”--考试目的在于使我们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果孩子考了高分,教师要说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望继续努力。
对于分数不理想的同学,教师要说的是:不要着急,找到丢分原因,利用双休日,紧紧追上。
对于所有家长,教师要说的是:感谢过去几周的配合。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深深知道:三年级学习内容其实不简单, 孩子需要您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来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您将不堪其苦。
提示
个别学生喜欢挖鼻孔,很不文明,很不卫生。还有孩子不洗澡,味道大,更有孩子喜欢制造垃圾,或者动人家的私处来取乐,这种种坏习惯需要大家帮助革除。
第七:重要的是日不间断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第一应当热爱的,就是读书。因为这是他的责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深以为然。
教师面对孩子,都有这样的感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多么不同。”
“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拉开了距离。
正常情况下,孩子们都在同时读两本书。一是教师检查的朗读材料,一是学生自己挑中的“故事书”。所以,您的孩子,大可以在“另一本”上大踏步地前进。只要是他喜欢的,走得越远越好。
对于大多数家长,教师要说的是: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从零起步-只要是日不间断,最终一样可以拥有值得骄傲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检查学校两周一节课,指望靠这一节课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酌定阅读量和检查督促的事情由家长来做,需要说明的是:
相信这是家长愿意做的事情,毕竟您比我们更希望孩子好。教育是一项缓慢美丽的事业,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请跟我来。
这里是动员,具体操作方法再和家长具体沟通。教无定法,让我们一起摸索。
记住,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读书兴趣。长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天坚持。
教师和家长现在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督促检查都只是手段,有一天孩子不用提醒自己能在阅读的大海里远航了,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同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第八:纠正一个错误观念
尊敬的家长:
您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
“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
美国教育家施道弗告诉我们: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
根据二十多年的经验,教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上,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仅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我们也不敢对他的将来抱乐观态度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吧。“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
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
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孩子,放开吧。您先看看这本漫画书,回头再来想。"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性急。对于那些能力弱孩子,家长要注意的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不同。对于语文而言,最值得重视的是广泛的阅读,而不是一时的考试成绩,对于将来其他的所有功课而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取得优秀成绩的根基。
第九:让陪伴真实发生
人在潜意识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读自己”是谁也无法不专注的事情。陪伴是否真实有效,重要的不是陪孩子读了一本书,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爱的回流,得到了上行的持久动力。因为孩子知道,无论学习艰难还是轻松,坎坷还是顺利,和他走在一起、欢乐辛苦在一起的,是他最亲的人。当然,还有老师。
让我们凭着自己的热情和毅力,笑望孩子的未来。
教育是漫长而美丽的事情,我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一起担当辛劳,一起享受快乐,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有多少幸福就有多丰厚。
请记住:
一、对于所有家庭而言,教育是最大的事业,一切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人和事,让它远离。
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好孩子相比,只要他今天比昨天好,只要他在做在努力,您就该欢天喜地。
无论如何,再难再累也要挺住——将读书进行到底。
我说过:“分数本身不重要。通过考试发现问题,找到努力方向,目的也就达到了。孩子成长,是一件缓慢而美丽的事情。让我们耐心些。一抓就灵,那是吃激素呢!”
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你所承受的焦灼、辛苦,教师也正承受着。有些家长,他们尽心尽力,各自以合适的方式在帮助孩子。有的家长永远游离于孩子的心门之外。
我还要说的是: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跟”得特别好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作为家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笨孩子。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源于亲情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不可估量的。
一天区别看不出,一周只差一小步--一学期下来,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您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怎么可能一样?
问那些“甩手爹娘”:身边有这么好的榜样,您视而不见,听任孩子跟不上,那么,您怎能开口要孩子“向xxx学习”?当然,可能您对孩子的学习原本没有要求--那就对了,否则,必定委屈了孩子。
与之相反的是,一部分孩子的负担稍重了点。提醒这些孩子的家长:爱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性急,不要跟别人比,有些因素是不能比的。不要只盯着分数,请您只跟自己孩子比--跟三个多月之前比。当您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
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情。
作为教师,作为父母,因为爱与付出,我们才可以对他们丰硕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十:真诚的祝福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
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才是成绩优秀。
这是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期盼。如此排列,并非轻视考试,恰是因为我们深刻地知道,什么才是取得佳绩的正途。
我们以为,具备了前三条,在学习上,孩子自会取得天赋赠予他的最大成就;即便成绩一般,也能在学术之外的领域独当一面,拥有幸福人生。如果前三条欠缺任意一项,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成绩幸而优秀,作为身心、人格、能力有缺陷的人,是否可以拥有广阔的前途和快乐的人生,也很值得怀疑。
如果努力,至少我们能做到前三条,至少我们能让孩子成为热爱书籍、精神生活充实愉快的人。
那么,无论他考试的成绩如何,我们都是最成功的教师和父母。请记得他是您的孩子,也是教师的孩子。
最后,我想说的是: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
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戴在老师身上的镣铐,终究会锁住孩子的前程。您尊师重教,您的孩子必然心存敬畏,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