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人的盐茶古道15:白杨庙-最后的马帮

一个人的盐茶古道15:白杨庙-最后的马帮

作者: 寻常观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6:25 被阅读0次

 

从蒋家坪到白杨庙大约有7-8里路。

问了一下路人,如果走大路的话,则要单独去白杨庙。如果走小路,则可以路过白杨庙。

我于是选择走小路。

中途经过了几座大型农家院落,保存着传统的模样,看着很有故事感的样子。但我因为赶路,便没有去一探究竟了。

路上,我边走边用手机听野史小说,竟然让我找到了一篇讲茶马古道马帮的故事,听起来惊心动魄,我转述一下,让你听听过过瘾。

故事是讲主人公父亲的故事,他父亲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名马帮,有一次,父亲一行只有10个人,遇上前来打劫的土匪,土匪共有30多个。马锅头见形势不对,迅速上了最快的马,独自跑了。剩下的9人被土匪们包围了起来。有人已经跪下去投降,有人交出了刀(应该是更早时期的马帮,那时还没有什么枪),还没有正式开战,马帮们就输了一半。

但是,父亲没有退缩,他一出刀就砍倒了两个人。受到鼓舞的其他马帮也振作起来,投入到战斗中。父亲砍倒第6个人的时候,满身都是鲜血。

据同行的人说,当时父亲才像个没有天性的土匪,他完全杀红了眼。他的疯狂同样吓坏了土匪,也鼓励了其他马帮同伴。父亲一共杀了16个土匪,为此,他也付出了左手被砍的代价。剩下的土匪也都吓破了胆,四散奔逃……

那一仗,直杀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

据一个参与当年惨烈战斗的马帮回忆,在父亲建议下,他们当时不仅葬了自己的兄弟,还葬了土匪,即使是土匪身上的财物,他们也尽数下葬。

再后来,父亲作为一个传奇,开始在那条线路上延伸着。一些遇到土匪的马帮,只要抱出父亲的名号,他们便知趣退走……

马帮英雄!

(一)

一边想着马帮的传奇故事,一边继续走着这里的马帮古道。

不禁有一种热血的感觉。

经过几个小时荒径小路的穿行。

我来到了白杨庙。

一幢破败不堪的老屋豁然耸立在我前方的路边,墙柱裸露,屋顶的瓦已不见了一半。

竟然使我想到了香港电影《倩女幽魂》中的兰若寺。

然而并没有小倩,没有宁采臣,也没有寺庙。

只是一幢老屋。

一群白鹅忽然冲着我嘎嘎大声叫唤起来,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原来,老屋旁边住着一家人。

一位50多岁的中年农妇过来叫住白鹅,问我来做什么?我说路过这里,想过来拍点老屋的相片。她哦了一下,把我让了过去。

一会,他家男人走了出来。

看上去身体强壮,鬓角发白,穿着一件灰格子T恤,腰间皮带上拴着一个皮夹子,一条灰色长裤,裤脚卷到了膝盖处,打着赤脚。

经过交流,得知男主人叫李德全,64岁。

聊了一会,当我向他打听以前马帮的信息时,他忽然说了一句话,把我震在当场。

“我就是一名马帮。”

见我不说话,李德全以为我不信。就把我领到老屋后面,那里竟然有一间马厩,散发出一股巨大的马粪臭味,里面关着一匹白马。在昏暗的光线下,白马打着响鼻,身上脏兮兮的,像没有洗干净的白抹布,颈上的白毛在一束光线的雕刻下,发出耀眼的轮廓光。周围有一群苍蝇围着白马在飞,发出一阵阵的嗡嗡声……

我在拍照时,李德全便在旁边一边啃包谷一边等我。

就好象长途跋涉后,终于见到自己的亲人般。我忽然骨子里产生一种极亲切的感觉,在一幢破败不堪的老屋旁,我终于与一名现代马帮相逢了。

五味杂陈。

难道我刚听完一段热血的马帮故事,就为我召唤来了一名真正的马帮?

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吗?

据李德全介绍,他在这里住了20多年了,靠养马为生。主要是用马给周围的建筑老板拉建筑材料营生,一年可以找1-2万元,有时候生意还要好点。他还带我去看了搭在马背上的铁筐,是用来装砖头和水泥的。

我忽然觉得他那匹白马好辛苦,要干这么重的活,难怪身上很脏。

李德全说他现在住的老房子已是危房,是以前的栈房。这座老栈房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历过两家人。第一家是做栈房,曾住过马帮和往来客商。第二家做点小生意,主要是卖点杂货物品等。在老栈房旁边,我看到蒙了很厚一层灰的货柜还在那里摆着,上面的门牌号写着“永益村3组83号”。

现在前两家人都已离开,李德全算是第三家住在这里的。

我仔细看了下这幢老栈房,房子的立柱是木头做的,墙壁是纯粹的黄泥墙面,由于年久失修,屋顶的木横梁已跨蹋了一半,上面的瓦也残破不全,外面新修了几根砖柱顶着上面的木横梁,使它不至于倒下来。

整个栈房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颤危危地坚立着,随时可能轰然倒下。

李德全的房子在栈房最左侧那间,墙壁重新用砖砌了,看上去倒还稳固。

“以前这条道是中大道,而白杨庙是必经之路,非常热闹,往来客商众多。后来川渝公路修通后,白杨庙就掉角了,慢慢就荒芜了。现在到白杨庙必须专程过来,很不方便,所以这里的居民越来越少,现在只住了几户人家,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和小孩都出走了……”

当我问到以前马帮的事时,他表示听说过零散的古道民谣,甚至背出了:“烟雾沉沉蒋家坪,打打办办白杨庙”两句来。但只知从蒋家坪往下面看,经常云雾缭绕的,但白杨庙那句不知什么意思。

李德全家里还有一位老婆婆,是他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一直坐在门口那里不说话。

本来我还想到李德全住房里面去拍的,但后来忍住了,觉得有点不忍。

李德全一直光着脚走路,没穿鞋,说是习惯了。

现在他们家就三个人住,外加一匹白马,一群鹅和一条小土狗。

(二)

经李德全引路,我去拜访了当地的一位老人。

路上,顺便看了一下这个小村子。现在这里大约还有七八户人家,其中一半是土墙房,另一半是红砖房。整个村子人迹寥寥,没有什么动静。

彭传信,74岁,白杨庙目前最老的土著居民。

这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农村老人,皮肤黝黑,面色红润,穿着一件浅色衬衣,一条蓝布裤子,上面有些泥巴,似乎是刚从田里面上来。

老彭说,他爷爷以前在安澜(注:地名,我的下一站)开栈房,他记事起,就记得爷爷、婆婆很辛苦,每天很早就要起来做早饭,以便客人赶路。

他说白杨庙以前是交叉路口,热闹过,那时比现在大得多。现在不行了,很多老房子都垮掉了,主要是没有年轻人。他家里承包了10亩地,但他一个人连5亩也种不了,其他地都荒起的,也没有人愿意接,因为大家都这样。现在主要是种点菜自己吃,有时候到一品去卖点菜,赚点生活费。他有个儿子住在一品,很少回来……

他地上的篮子里面放着半篮苦芥,黑漆漆的,似乎是他刚从地里面刨出来的。在我给这篮子苦芥拍照时,不经意把老彭的脚也拍了进去,他穿着一双破了洞的解放鞋,上面满是泥巴,脚背的肉从里面露了出来。

当我问到古道民谣时,他反而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打打办办白杨庙”的由来……

这令我有点失望。

(三)

从白杨庙出来,我有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

我自己推测,由于以前这里是渝黔盐茶古道的必经之地,从“打打办办白杨庙”这句古道民谣就可以想见这里曾是很热闹的,民间很多“打打办办”的事情都在这里举行。

而现在却是如此落寞。

汤显祖在他的《牡丹亭·惊梦》中曾描写这种场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那个传说中“打打办办”热闹的白杨庙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

而现在的白杨庙,也正在快速地消失中。

有那么一天,这个盐茶古道上的小驿站会从地图上完全消失,就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了无痕迹。

相关文章

  • 一个人的盐茶古道15:白杨庙-最后的马帮

    从蒋家坪到白杨庙大约有7-8里路。 问了一下路人,如果走大路的话,则要单独去白杨庙。如果走小路,则可以路过白杨庙。...

  • 一个人的盐茶古道5:老厂-最后的马帮房

    接下来,我到了老厂。 这是南山上的一个小镇。 也是渝黔盐茶古道第一个重要驿站。 我到这里时,已近黄昏,于是我选择在...

  • 一个人的盐茶古道3:黄葛古道-马帮传奇

    进入黄葛古道海棠溪入口。 我感觉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这主要是因为一碗小面引起的。 因为出来得早,没有吃饭,这会肚子...

  • 茶马古道

    在丽江,旅程最后一项目是骑马,体验茶马古道上马帮的艰辛,领略古老纳西族的勇敢。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

  • 一个人的盐茶古道6:迷失在三百梯

    从老厂出来,我就开始了寻找三百梯的过程。 那里就是新闻报道中当地驴友发现盐茶古道的地方。 当年,马帮在老厂休整后,...

  • 马帮与茶马古道

    古代的一天,一座原本清幽的原始森林,突然传来阵阵铃声,一支马队正在林荫小道上行走。这支队伍准备去做生意,马背上驼着...

  • 茶马魔力

    果:能让我心神向往的古道,肯定有它的魔力。这就是茶马古道“那柯里”。今天,我踏进茶香四溢的普洱,《马帮歌曲》用热烈...

  • 【云南丽江】拉市海重走千年茶马古道 体验马帮生活

    【云南丽江】拉市海重走千年茶马古道 体验马帮生活 图/文西蘭 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

  • 行者的故事(沙溪印记)(一)

    沙溪古镇是一个山水环绕,如诗如画的田园风貌的坝子,也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在马帮行走的年代,这里是马帮心中的天堂.古...

  • 骑行日记2 2015.07.13

    说到川藏线,不得不谈的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的盐茶古道15:白杨庙-最后的马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pf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