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从年龄的角度来说,再也没有一批小于30岁的80后了,听到白岩松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前看到30岁,感觉那是中年人,如今自己迈入这个年轮后,却要舔着脸说“现在30岁还是青年”(即便当今社会真的是如此划分人群的)”,显然,我应该清楚,我的生涯到底进入了什么时期。
说说上一辈人吧,我们的父母大多是经历过六零年那段困难岁月的人,对粮食都会保持一定饥饿感,看不得剩饭,陈佩斯曾说我们这代人想减肥是不容易的,都是以期待和绝不放过的眼神盯着吃饭,那么作为这一代人的子女,减肥也是很困难的。其实,我倒是一直刻意追求着90年代初期的那种对食物的新鲜感,满是大枣桂圆大茶缸子、散发烤洋芋香味的火炉子、腾腾作响的热水壶盖、还有围着热炕诉说每日话题的一屋子人,有说有笑、有温度、也有股子人间味。
说说精神吧,30岁以后的人,有些人在物质生活中逐渐站稳了脚跟,或许不到30岁时已经开始买车买房了,要知道在日本,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根本不敢想着买车买房,那对他们太奢侈了、也过早了。今天的80后的我们更多的要面对的困难不是饿,而是饱,甚至是吃饱了撑的,对于精神食粮缺乏饥饿感。精神的东西从最贵到最便宜,80年代家家户户都曾有和电视机、电冰箱合影的习惯,因为那是稀缺物件。只是现在与精神有关的产品大幅降价,就连书店的领导者“新华书店”也接受了被拆除的命运,今天的精神产品更多的是免费的,但往往我们没有意识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因为他拿走了你的时间。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不一定能提升你,知识已经是标配的,手机上可以获得任何知识,人们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智慧不等于知识,每天免费拿走了大量时间时,他已经是最贵的东西了,你觉得知道了越来越多,但是却是原地踏步,此时,你会有饥饿感吗?每天看东西不是想看,而是看了才安全,十字路口满足于不饿,原地踏步,从未向前走一步,这才是我们缺乏精神食粮的现状。
说说机遇吧,今天还是不是一个善待年轻人的时代?从80年开始,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那的确是一个善待年轻的时代,满大街的时尚是抢着买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天之骄子,1982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大学生就了农民老人而牺牲,造成社会大讨论,大学生救农民,值不值?80年代对大学生的容忍程度,令人羡慕,年轻人做事可以被宽容、可以拥有无数机会、需要大量年轻人去填补空白、去改变一切;在一片沙漠地带,作为仙人掌,就可以被当作绿色植物。现在呢?我的周围有多少姹紫嫣红啊,我得需要多么的与众不同才能引人注目,庆幸的事情来了,自己的青春迎头赶上了社会、企业改革的青春,多么幸福的时代,只有自己知道青春是如何不容易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青春各有各的不容易,需要坚持的是与众不同的努力。
说说未来吧,大家都在谈方向,有多少人在找方法呢?人大多数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都是在自己不在场时决定的,大学招生、提拔时你在场吗?很多圈子里的人都在说要逃出体制,要创新,的确创新很重要,要与众不同,但每天拿着手机,和别人一样浪费着三五个小时,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停留在不超过五个同类的APP上去看千篇一律的东西,请问,凭什么要求命运要和他人不一样呢?人的收入和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让自己成为“只有一个”,才能获得更高的优先级,让原本可能会被浪费的大量时间,回归到身边;让自己不同是这个老龄化时代里唯一让青春留念的东西。
最后,说说人吧,我的周围什么样的人?聪明、勤奋、懒惰、愚蠢,这其中最可恨的就是愚蠢又勤奋的人,勤奋不一定是对的,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勤奋越可悲,所以,我们宁可懒惰一点,不要瞎勤奋,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情商的考验,生涯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努力吧,聪明的、懒的、愚蠢的、勤奋的人们,每个人的生涯不应该停留在过去的荣耀或悲伤,明天才是最美的一天,更重要的每天都有新的美的样子,不该去追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