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以前中国的古代人一日两餐,一顿叫朝食,一般在早上九点左右,在出门干活之前吃;一顿叫餔食,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吃,在下班回家以后吃。
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电灯,有些朝代还有宵禁,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夜生活,除了上元节那些特殊的节日。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早早睡了,吃两顿饭也捱得过去。
但其实这仅限于穷苦老百姓,生活富裕的贵族们,一天想吃几顿吃几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日三餐在普通人家也普及起来,发展到后来,一日四餐也是有的。
关于一日两餐,是我们家一直讨论的话题,基本每个月我妈就要说一次:“下个星期我们双休日一天吃两顿饭吧。”以前这一日两顿的计划仅限于双休日,最近已经把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一周,因为现在已经都在家办公了。
为什么我们家会想要一日两顿呢?
双休日早上起得晚,吃早饭一般已经超过九点了,午饭十二点,晚饭五点多。除了早饭,吃午饭和晚饭的时候,肚子里总有满满的食物没有消化,因为早饭和午饭只间隔三小时,午饭和晚饭之间还吃顿点心。所以坐上餐桌以后,“肚子一点也不饿”是一家人共同的感受,但做饭人的一句“饭总是要吃的”,又打消了放下筷子的想法,勉强把半满的肚子塞到全满,完成一日三餐的任务。
肚子不饿时吃的饭当然就没有这么香,往往造成了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的“惨烈”结果,让做饭的人觉得劳动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极大地降低了做饭的积极性,所以时常嚷嚷着一天吃两顿饭就不足为奇了。
但嚷嚷归嚷嚷,最后真的实行了吗?并没有。因为做饭的人依旧在不辞辛劳地准备每顿的饭菜,只负责吃的人怎能辜负她的劳动成果呢?
昨天早上,一家人每人吃了满满一大碗红豆汤、一个白煮蛋和一个大肉粽,肉粽是前两天妈妈自己包的,不仅份量足还肉多。吃完就到了开工上班时间,整个人坐在椅子上撑得动弹不得。于是,我很认识地宣布,“今天真的真的真的不想吃午饭了”,爸爸妈妈也随之附和,我以为这次该会顺利进行了。没想到快到午饭时间,我去厨房倒水,看到妈妈拿出了三包面,锅子里已经烧上了水。
我大声对她说:“不是说好今天不吃午饭了嘛,晚饭早点吃。”
我妈妈的口头禅又来了:“多少还是吃点吧。”
我坚决说:“我不吃。”
我妈说:“啊?那面不吃,吃点馄饨?”
“我也不吃。”
我妈于是对我爸说:“中午吃面,面吃得下吗?”让他拿主意。
我爸说:“只能吃得下一点,不吃也没关系。”
我在一边又说:“反正我不吃。”
最后我妈终于把火关了,说:“那午饭就吃点点心,早点吃晚饭吧。”
我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吃午饭了,再吃下去,胃也要撑破了。
不吃午饭还真节省时间,烧饭的时间省了、吃午饭的时间省了、饭后半小时的散步时间也省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干点其它的事儿。
当然首先要管好的是自己的嘴巴,因为肚子不饿而选择不吃午饭,寂寞的嘴巴会诱惑大脑吃点别的,于是,不知不觉间把零食消灭了一大堆,那真还不如把午饭吃了呢。
这不,在我工作的时候,就听到我妈“咔嚓咔嚓”吃零食的声音,那声音听着可欢快了,我在隔壁哭笑不得,这停不下来的嘴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