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愿意下笨功夫?
见: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感:
曾国藩的成就无可厚非,他的思维方式类似西方的思维方式,严谨全面,注重逻辑,或许他的记忆里不如小偷好,但他通过积累,慢慢提升,一步一个脚印,遇到问题不逃避,结果是思维越来越缜密,效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他自然比小偷具备更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所谓的“笨功夫”表现在短时间看来耗时耗力,而且可能不见明显成效,这就像盖房子,“笨功夫”就是在不断打牢地基,花了更多的时间,还没有见到房子的影子,而那些觉得没必要这么做,反正地基差不多就行,一般要求盖5层,我就打五层要求的地基,打完赶紧建房子,马上就能看到成效,但随着时代发展,要求和标准提高时,可能需要盖百层高楼,但地基不符合要求只能选择重新打过或者失去了盖百层楼的机会,而如果之前就已经不断在强化地基,在盖5层就可以的时候,做好了百层的要求,甚至更高,机会自然就来了。“笨功夫”短时间看不出来,但量变一旦引起质变,它的成效就是指数上涨。
行:
我们嫌麻烦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的时候,看似最费劲的一条路,到头来才是最快的一条路。
写作特训营邀请码.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