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遇见的人。
深以为然。
一个人的气质是他综合个体的具体体现,包含了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皮囊。
注明书评人绿茶在自己的新书《读书与藏书》中,采访了多位作家,也记录了他们的书房,或许一场谈话不能尽显一个人的思想,但是他曾受到的启发,秉承的信念,一定和他的书房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6083/4e354d4dcf2c48fc.jpg)
这本书中记录的27位文化名家的阅读史,也为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打开了阅读的大门。阅读,是热爱阅读的人最幸福的一件事。
首先,在陈平原、夏晓红夫妇的书房,我们看到了主人所说的,理想的书房,应该是一个知识地图。
作者在阅读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陈平原教授一样,找不到书,他们认为,书越来越过以后,书房的功能性就越来越弱,想找的书也越来越难找。陈教授夫妇两位都是北大的教授,他们研究文学史和其他领域,因为研究领域需要涉及广泛的生活角度,所以需要大量的图书内容作为参考,自然积书众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6083/2bcdcbf3bf3e371d.jpg)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领域,你多读历史,书房里就会少有现代的书籍,你多读现代,可能历史范围就甚少涉猎。
不同的书,如同不同的圈子,他决定了你的阅读范围。
专业的阅读,多半是为了学术目的,而生活中普通读者读书,更多的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今,自媒体发达,强大的流量给了普通人展示自己的平台。
笔者身边很多的人,原本只是喜欢阅读,但是随着在不同平台的分享,渐渐走向了专业的书评人。这里的所谓专业,当然不比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评人。自媒体书评更多的是面向普通读者,解读自己读过的书,列举书中的内容,价值观点,解读核心价值,提高阅读质量,节约全读时常。
不管哪一种阅读,它们都额可以提升知识增量,拓展个体视野,让我们多元化、多角度的看待这个世界。
有人说,阅读记忆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人读书很多,但是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对于实践没有什么帮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6083/5761b5e746a5468e.jpg)
其实不然。陈平原教授给出了非常有效的建议,他认为人在25岁以后,记忆力逐渐衰退,但是你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地图,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这笔一下子获得某个知识点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有自己的阅读库,你大概知道哪本书哪个人对于哪个领域有深入的解析和研究,你用的时候,可以随时借助于书,就可以迅速找到你所需的知识点。
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阅读范围是无限的,这大概就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吧!
《读书与藏书》的作者绿茶,担任深圳读书月等好书榜的评委,对书籍阅读有专业的鉴评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和不同文化名人的对话,走进他们的书房,让更多热爱读书的人,看到读书和藏书的区别以及统一。
相比通过视频和采访去看一个人的思想,不如走到书房去看一个人的思想,那里有他的知识起源和思想成长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