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崇拜一个人好久,因为在宋城路12号那个街角的书店邂逅的一本书,从此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那个人。她不是最美在四月天的民国才女林徽因,也不是那个满腹才情,身处留言之中却隐于世俗之外的张爱玲,于我而言,她们俩,也许是时间的缘故吧,无法被我再用这种世俗的情感给束缚了。我的偶像,她不是个盖世英雄,我也不敢奢望有一天她会驾着七彩祥云来到我面前,然而她一言一行中所折射出的态度、温度与深度,却让我毫无保留地沦陷了。
因为一本《看见》,认识了那个勇于自省、永远任性但绝不人云亦云的柴小静。也许作为一个主持人、一名记者,柴静不是最专业的,但她绝对是最有情的。从《看见》中看见柴静的温度与情怀,责任与态度,也从《看见》中看见了一些用肉眼看不见的延伸,包括那个蠢蠢欲动的自己。
从《看见》中,我看见了另一种人生可能,柴静的,我的。她能够毅然决然地放弃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从南方回到北方,带着中传的录取通知书,刚够用的钱,面目不清的未来和22岁的年纪。而我呢,我也是有梦想的,在不长不短地两年后,在某个招聘会上,我有没有勇气因为贪恋某种东西而毛遂自荐,有没有足够的坚定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不爱说话,甚至很沉默,但是这丝毫阻挡不了我的感受力的蔓延,我想只有用文字才能平衡吧。文字,一直以来,都是我格外看待的东西,我把它看成我安身立命的根基。小时候我说要成为一名画家,现在我很崇拜小时候的那个自己,大可异想天开,不顾未来。可现在,没有时间能够浪费得起了,在一切外界环境和内心的冲突下,一种硬生生地逼迫强使我要么和文字一辈子,要么一辈子都远离文字,可是,没有人能够做到后者不是吗?我知道我必须选择前者。
从《看见》中我看见了何为气质芳华。书香门第,这是柴静给我的第一印象。她浑身散发出的书香气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过渡到清亮的眼眸中,然后执着地贡献给每一个幸运儿。有一种美,无关容貌,然而却远远胜过了容貌。那便是气质,这种弥足珍贵的只能用才华和思想才能填充的抽象符号,只有在生命的偶然与必然,性格的多面与世事的沉浮中才能被刻画地凹凸有致。反观我自己呢,自信心一直都败给了容貌,才有了所谓的自卑;因为胆量慷慨大义的让步才有了畏葸不前的放肆;总是想太多行动太少却借口迷茫没有目标,殊不知,在自己苦恼发泄殆尽之前,未来已悄悄溜走。永远的平底鞋,极爱系着围巾,红的,蓝的,黄的。再普通不过了,却能让人留恋忘返,知道她就是柴静,难道不是气质在作怪吗?
从《看见》中我看见了那个蠢蠢欲动的自己,此刻正在剥茧抽丝,只待一道火苗,便可做飞蛾扑火状,燃起燎原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