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大师”级作品,也是我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拥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精美名片,凝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了解故宫就是了解中国历史。
故宫建成600多年,从帝宫到博物馆,岁月流转,亭台楼阁依旧。已经有太多的故事,见证了朝代更迭,人类世界的兴衰。不变的是文明的延续和中华的源远流长。
《这里是故宫》从建筑理念到宫殿布局,从人物历史到神秘传说,充分展现了故宫的方方面面。答案可以在这里找到。
《这里是故宫》收录了上百幅故宫详细地图、博物馆馆藏珍贵图片、浏览、研究、引用近300种文献。每一页是你不知道的紫禁城。
【精彩书摘】
神奇宝顶
宝顶安装在四角攒尖和多角攒尖乃至圆形屋顶的中央。凡是攒尖顶的建筑,整个木构架都是向上逐步收缩,最后聚集在屋架顶端一根垂直的木桩上,这根孤零零的立柱高举在屋顶最高处,最易着雷,于是古代匠师们给它取了个避凶趋吉的名字——雷公柱。雷公柱就如同一把大伞伞柄的顶端,它把所有角梁后尾的戗木固定在一起。如果这根柱子糟朽,那整个屋顶的木构件就会散架,所以,就在柱子顶端特别安装一个特制的宝顶,保证雨水绝对无从渗入。基于这种实际需要,并考虑到审美效果,宝顶都被赋予了很美观的造型。一般说来,宝顶的体量、风格是与该建筑的体量、风格一致的。
故宫里有30处建筑安装宝顶,宝顶质地有琉璃的,有铜鎏金的。御花园万春亭、千秋亭的宝顶都是在一个琉璃宝塔上加铜鎏金花罩,花罩下横插固定的相风。花罩刻铸的精细自不必说,琉璃宝塔装饰也颇具匠心。万春亭是在绿色琉璃底上,浮雕两组栩栩如生的黄色龙凤牡丹图案,而千秋亭则是在绿色琉璃底上浮雕黄色龙凤戏荷花图案。宝塔底座则死死扣住瓦垄上端,不让雨水渗入。中和殿、交泰殿地处正朝和正寝重地,追求中正典雅,与规矩朴实的屋顶相协调,宝顶制作成铜鎏金的大圆球。中和殿宝顶通高3.16米,直径1.5米,体量很大。虽说它朴实无华,却金光闪闪,光芒万丈。据说旧时在北京灯市口有一座坐东朝西的二郎神庙,每当朝日初升,昏暗的庙内都有金光照射。开始人们大惑不解,后来才搞明白,原来是紫禁城中和殿宝顶反射的光芒。角楼体态高大、造型玲珑,宝顶做成葫芦宝瓶形,高2米多,单是鎏金一次,就要用去30多两黄金。
木炭调湿
在现代建筑中,为了防潮的需要,常设置化学制品的自动湿度调节材料。如上所述,宫殿屋脊、宝顶等处都是木结构的关键部位,又恰处在瓦顶接合的薄弱环节。为了防水,人们设计了屋脊和宝顶;为了减轻重量,人们将脊筒和宝顶都做成空心的。而为了防潮,人们又在它们的空心里放置了木炭。这可谓是古人的重重设防,用心良苦。木炭质轻、性燥、绝缘性能好,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又不导电。将木炭装在脊筒和宝顶里,天气潮湿的夏天,它便不断吸收水分,以防下面的木构件受潮腐朽;天气干燥时,它又慢慢将自身水分释放出去,以备来年再用。应该说,木炭是古代最好的自动湿度调节材料,即使在现代同类建材中,它也应占一席之地。
殿脊大吻
大吻和走兽是紫禁城宫殿屋面采用最普遍的雕塑物。大吻,是宫殿屋顶正脊两端的构件,做成龙的形象。龙尾朝外,盘踞上翘,卷于头顶;龙吻朝里,怒目圆睁,张口吞脊,形象威猛。龙尾背部一把宝剑直插下去,气冲霄汉,威风凛凛。
按照清代建筑材制十一等,与材分相应,龙吻有九样即九个型号。太和殿是大朝殿,用的是七等材,龙吻则为二样。这两件龙吻各由13块琉璃构件构成,通高3.4米,将近两位中等身材的人加起来的高度;宽2.68米,相当于民房一间的面阔;厚32厘米,即清代1营造尺;重4吨余。大吻所在部位,是屋面前、后、侧三面交会的接合点,屋顶正中的大脊与前后两坡的垂脊三者交接,出现了薄弱环节,很容易漏雨。大吻既克服了建筑本身的薄弱环节,又有良好的艺术效果。龙脊上的宝剑,将龙吻各构件穿插在一起,剑首直插至梁架中立柱之上,使其坚不可摧。为了增强龙吻的稳定性,剑背两侧又增加两条铜带,铜带连接长长的铜链,铜链下端为钢钎,钢钎直插屋顶木结构内。1976年,唐山至丰南一带大地震,对北京城影响很大,但雄踞太和殿顶的这一对龙吻安然无恙。
大吻既然如此重要,从制造到安装都非常严谨认真,甚至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在琉璃窑烧造时,有关官员现场监制。大吻烧成,遣官祭窑神。成品要经午门入宫,工部官员举行迎吻礼。安装上殿,工部尚书到现场行礼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