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问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你最喜欢的5本书是什么?
为什么会想到这五本书?
惯性读哪些书?为什么?需要补充什么类型的书呢?
这几个问题我都认认真真地回答了一遍。
最喜欢的5本书以及理由:
1、《掌控习惯》
因为樊登老师讲这本书说到的一句“糟糕的坚持,好过完美的放弃”,让我把很多新培养的好习惯坚持了下来;也通过这本书梳理提炼了我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指导我培养更多的新习惯。
2、《终身学习》
这本书是作者黄征宇老师的学习成长经历的大集合,涉及了健康、情绪、思维、关系、职业、财富六个方面。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情绪和思维这两个章节的内容,通过对书里介绍的一些方法的运用,几乎解决了我多年的情绪问题。
3、《一页纸工作法》
这是一本有关视觉笔记的书。一年多前,因为这本书里有关时间管理的一小部分内容,让我踏入了手帐圈子,开始做自己的时间管理手帐;一年多后,我对视觉笔记开始感兴趣并且尝试学习,才发现这本书又成了我的起点。
4、《非暴力沟通》
我不擅长与人交往沟通,为了弥补短板看了不少有关口才方面的书,但也只有《非暴力沟通》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买了所有与非暴力沟通有关的书,职场篇、亲子篇、师生、亲密关系等等。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先诚恳的对待自己,才能诚恳的对待别人”,建立心与心的连接,首先要打开自己的心。
5、《人生效率手册》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为了补充有关“人生定位”这一块的内容去看了这本书,非常佩服张萌萌姐的效率体系,也让我关注到了一些之前未曾关注过的领域。这本书帮助我梳理了有关时间管理的体系,干货很多。
其实在确定这五本喜欢的书的过程当中,我忍不住打开了自己的书单。给我影响大的其实很多,不过相比之下,我选择影响更大的那几本——几乎都给我解决了我自身某个方面的问题,带来了人生的转折,甚至可以说是每一本都是我人生新篇章的契机。
至于读书的惯性,我自认为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惯性。
我并不是像很多爱看书的人那样从小、或者说是从年轻开始就有很好的阅读习惯,一直在坚持阅读。我的阅读习惯培养不过才17个月不到。所以就阅读量来说,虽然一年看了七八十本,但是总量也远远比不上那些有长期阅读习惯的人。
从我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开始,我大约保持着每个月5-6本的数量,到了去年12月,一下子每个月能看10-11本左右。这三个月基本保持在每月10本上下。当然这也和书的内容有关系,内容多的,一个月看的本数可能会少一些,内容不多的看起来会很快。
对于书籍的选择,我的态度很自由。
我虽然会偏重于解决自身问题的工具书,比如说时间管理、沟通交流、潜能挖掘、情绪管理等等,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一些书,比如说围棋、PPT、视觉笔记、手帐、阅读方法、笔记术等等,甚至有时也会看一些我本身不太感兴趣的、但是又觉得必须要了解的东西,比如说《民法典》。
我看书涉及到的类别其实有很多:个人成长、神话故事、妖怪文学、经典文学、悬疑推理、科学知识等等,有一些想看却来不及花时间看的书,会采用听书的形式去了解一些,比如人文、经济、创业、家庭教育、理财等等。
我一直和朋友开玩笑说“以前欠下的都得还了”。因为以前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都不是很重视,知道自己身上有问题,却从来没想到要去解决这些问题。直到看了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么多的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越是看书也越能发现自己身上隐藏的问题。
之前有朋友问过我,你是怎么挑选下一本书的。我说,每次看完一本能够解决我自身一部分问题书,就能够让我发现更深一层的问题,想要解决更深一层的问题,去寻找更深一层的书。另外,书里总会引用到其他的书籍,同一类书反复提及的书籍,就有可能是一本经典的、值得看的书。
其实要说起来,我属于好奇心比较重的人,不管哪个领域的书都有兴趣去看一看、读一读,以前觉得自己不爱看推理类的书,但是现在读读也是兴趣盎然。
我希望自己今后有时间能够再去涉猎佛学、哲学、科学类的书籍,虽然不可能做到细致了解,作为拓宽知识面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T型阅读”是必要的。“T型”阅读是指阅读的宽度和深度。
我的观念是,读书学习需要找到一个垂直的领域深挖,这个垂直领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我们可以把其他领域的知识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主干上,用自己的主干知识去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也许解决问题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不太一样,但其中的底层逻辑都是通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