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一趟南昌的八一纪念馆,当时就是为江西的历史文化所倾慕,所以过来这边上大学。参观了纪念馆之后,果然最大的感受还是不枉此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些在江西得到很多教育和培养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朱德先生,先前见识浅薄,对朱德先生的印象只停留在井冈山会师和南昌起义里那种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这次在纪念馆看到雕像之后回来再做了一些了解,才发现朱德先生远比我所知道的要智慧和柔情。
1886年12月1日朱德先生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1925年返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随即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1886到1931年,我看到的是满满的充实的生命,我没有办法想象,在那些贫困潦倒的岁月里,一个佃农家庭的孩子从农田跨越到学堂,在从学堂跨越到胜利的战场要经历多少心酸和辛苦。我想那一定是我在和平荣光的时代不能里难以体验的艰难。所以在心里对朱德先生的敬仰不自觉又更多了些。
我佩服那些才高八斗的渊博学者,更佩服那些战场上临危不乱的勇士。朱德先生难得的都拥有才华和智谋,了解之后让我对他的粗汉形象认识一再改变,那哪里是粗鄙,那明明是大智若愚。
朱德先生在学堂时常听私塾席老先生说,“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出路”,受到最初的启蒙。
上中学后,注重向学生灌输爱国维新思想的学监(校长),即后来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先生,慷慨激昂地对学生说:“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这番话更增强了朱德爱国、报国、救国意识。这种心境,反映在他20岁写的一首诗中: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好一句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云鹏。彼时作为书生的朱德,没有让我看到丝毫的书生羸弱模样,而是一位拥有如虹气势的爱国青年。世道艰难,民不聊生,难挡他救国的一腔热血。
每一个文字,都有它背后远远的故事和深深的寓意。朱德先生20岁的这一首诗,总是能让我一遍又一遍的低吟,每读一遍,就更多了一份感动,更强烈的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年轻的朱德学生,纵有“冲天壮志”,但却报国无门。他在家乡仪陇县教了一年书,因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不得不愤然辞去教职,徒步千里奔赴云南投身军旅。行前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从古至今,多的是在潦倒时代里奔波在生计线上的人,虽然不能称之为苟活,却总少了一分让人心生敬仰的追随与冲动。
就因为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朱德愤然辞职,奔赴军旅战场。如果没有那份对事家国的深爱,我相信他可以有很多种方法留在深爱的故土缱绻自己的人生。可是他偏不!既然不能以教育救国,那就化笔锋为剑锋,努力叱咤战场。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可能真的是因为,人们这是容易对自己没有选择的那条路产生遗憾。在我自己看来,和平荣光的年代给了我很多的安逸和幸福感,却也容易少了一种毅然决然的放下。对于先生的投笔从戎,真的是只能远观而不能触及,遗憾多了一些,感动和佩服却也更多了一些。
后来朱德远赴欧洲,在柏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是36岁,又重新开始学习,重新当普通一兵,重新开始奋斗,过饥寒交迫、风餐露宿、流离失所的生活。正是赤诚的爱国情怀、为国为民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精神,使他从一个爱国者、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入党后,朱德和一同出国的好友孙炳文等,一边在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一边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常阅读中共旅欧总支部办的《赤光》、德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第三国际通讯》、《共产国际》等刊物。通过这些学习,朱德初步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中国革命和世界有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朱德是党小组年龄最大的党员,由于他阅历丰富,待人坦诚,处事稳重,认识问题深刻,学习又十分刻苦、认真,大家对他很尊重,亲切地称他朱大哥。每次学习讨论,他都积极发言。有一次,讨论有关中国社会变革问题时,他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贫穷落后,社会停滞不前。不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不能改变,只得任人宰割,社会也不能发展和进步。” 由此可见,朱德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开始认识了拯救国家、民族与人民的道路。
朱德先生的经历完美的像教科书,思想前卫的朱先生,家国情怀深沉的朱先生,投笔从戎的朱先生,不懈学习的朱先生,和善待人的朱先生。乱世出英雄,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毛主席曾对朱德元帅这样评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还曾调侃,“没有朱,哪有毛”
不管后来的岁月里曾遭受过多少的不公与委屈,我想那一刻毛主席给出的高度评价,都能让朱德先生平心静气,继续热爱他的国家与人民。
战场上的朱德才是最让我沸腾的。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朱德秘密由武汉返回南昌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南昌的敌情,准备起义。他把敌人的兵力、指挥官的特点和部队的布防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并绘制了一幅详细的敌兵力部署图。七月二十七日,周恩来一到南昌,朱德就详细地向他介绍了情况,并把南昌市街道图和自己绘制的敌兵力分布图铺在桌上。周恩来同志看后,很满意。他称赞说:“你的心、血没有白费,你为党做了一件大好事!”据说,起义时,贺龙指挥二十军攻打驻藩台衙门的朱培德的第五路军总指挥部时,就是按照朱德画的图打的,很快就把五路军总指挥部门前的两个碉堡拿下来了。
朱德利用他的特殊身分和社会关系,巧妙地掩护了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领导同志的活动。周恩来到南昌后,就住在花园角二号朱德家里。他租了位于南昌市中心的洗马池江西大旅社,把它作为我党中央一些人员落脚的大本营。他还组织发动南昌市的工农群众,热烈欢迎贺龙、叶挺的部队进入南昌市,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
朱德先生的一生,所战振人心,所学慕人情。雕像上那坚定的眼神还一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