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年前和一个当时的同事聊起读书,她跟我说,拿起无论什么书,都看不过三五页就得放下,我很奇怪为什么,原来是因为高中时被家长花不小代价送进当地以管理严格、擅长填鸭式教育但升学率高著称的重点高中,虽然考上大学了,但有两年被室友称为呆子,从此严重厌学再也看不进书去了,哪怕是情节精彩的小说。当时就觉得,教育的底限目标是培养不厌学的心智正常人。
回想起自己的读书经历,从小爱看各类小说,进入中学后主要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大部头都是那个时候读完的。小说看多了一定影响学习,但好处是对其他书也并不排斥,再厚的书也能看下去,不会存在上面说到那位前同事的问题。但缺点也来了,武侠小说读多了,发现情节大同小异,读的很快,基本上是从一页书的左上角斜向下看到右下角,并不会一行一行的读,虽然不算一目十行,但速度也很快。可是,到了高考的密集模考阶段发现坏事了,很快就能读完文章,但根本做不出阅读理解题目,只能翻回去重新、反复读,做题速度大为下降。
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体会到文字之美,经常心中感叹:我为什么才发现文字的美感?为什么仅是心中诵读就能让自己感动?语文老师为什么只教我们如何分段和概括段落大义?难道欣赏文学和文字之美不是更该让我们掌握并且爱上的吗?
长大以后多读了些历史和文学作品才明白,中学语文课文那些鲁迅的对手们是那么的光芒四射!慢慢明白了我们曾经的世界观就是被学生时代的那些课文所塑造。
选择哪些书来读,就是对自己的塑造。区别只是主动还是被动,无知还是有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