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管理学必备课程之一”
看到这样的沙龙介绍,你会有兴趣参加吗?很难吧。你会对沙龙有多少期望呢?肯定觉得很闷吧
不过沙龙过后,大家都面带开心的微笑。
“一次活动和30位优秀的小伙伴一起,轻松愉快地读完一本有深度的经典好书,能创造这个奇迹的,只有四叶草”
“时间要不要如此短暂、实在意犹未尽、盼星星到下一回啦”
“每次上完何老师的课程都感觉能量爆棚,激动的都睡不着觉,这次课程真的超有参与感!”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
一个人阅读孤独,听老师讲书单调,学习效果都不好,那一群人读书怎么能读出效果和快乐呢?
我们先看一张培训人熟悉的“学习金字塔”。它展示了不同学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内容回忆量。最早是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虽然它并不是那么严谨,有说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进行过研究,也有人质疑的;有如图将“听讲”作为效果最差的,也有将“阅读”列为最差的;而且无论样本量多少,留存率一般也不会那么规律和整数。
但确实反映了大致规律,也符合大家的天然认知,而且很简单,因此被每每引用。
昨晚的阅读沙龙,就采用了混合式的方式。通过提前选定精华片段,并现场分组、分批、设置两轮组长的设计,我们实现了:
1、有阅读,大家阅读了各自最感兴趣的两个主题
2、有听讲,聆听了组长的解读朗诵和重构讲解
3、有讨论,在组长带领下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4、有实践,现场学以致用、明确了价值观、确定了三要素目标...
5、有分享,组长集合小组智慧重构并讲解了知识,每个人也通过“问题漫步”贴上自己观点的便利贴
相比于《爱的五种语言》这种大家有经历的图书,《组织行为学》确实枯燥、难,甚至翻译难懂。第一轮阅读时,从有些伙伴的眼神就能看出茫然。
不过,随着相互交流理解、分享经历,氛围越来越好,能量越来越高。拿着话筒,都压不住大家的声音呢。多次提醒,也架不住大家继续分享的身与心
无论你学什么,但只要能一起主动学习,就没问题!
二、
组织过读书活动的朋友,其实会发现以上设计,是很有风险的。
因为最重要角色“组长”是临时上任,普遍没有培训师等经验,却面临在严格时限下分享、带领小组讨论等任务。(我现场可是一点知识都没讲)
那我是如何让这群朋友轻盈起舞呢?
先来看看一句话,“每个人都是ok的”。
这是教练的一个基本信念。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朵花在盛开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阳光、自己的雨露、自己的土壤。
作为教练,我们要支持一朵花,但不要去用自己的花去评判、指责、告诫另一朵花应该如何盛开,在什么时候盛开。
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都OK。
但是,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是不OK的。从小就有一个权威,站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是父母,是兄长、是老师,是领导。我们听他们的话,就得到糖吃。否则,就得到黄荆条子。
逐渐,我们认为自己是不OK的,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的太多,学渣从小被打击自然不必说,学霸也因为他的知识圈越来越大,也发现学海无涯。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本身是OK的。但问题是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觉得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盛开,就像被小小树桩困住的大象。甚至失去了对他人的信心。
我原来就是这样的人。我担心学员理解不到,我焦虑学员认知太浅,我害怕学员得到太少,我总是给出细致的方法步骤,我总是在学员发言帮忙归纳提炼,拽着学员奔向目的地。
我忽略了任何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外力只能是拔苗助长。
其实,我们都是ok的,我们永远有资源、能力去成长,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内在永远有足够的力量。
因此,不如去相信,我相信每一个组长都有能力去分享、去带领、去组织。我相信每个组员都乐意去支持、去参与、去共创。
不是看见了才相信,而是相信才能看见。
昨晚我看见了第一轮摸不着头脑的组员,在第二轮晋升为组长,顺利带领学习“组织角色”,更写出了“九种角色、人尽其才、优势互补、相互包容”这样高度精炼的知识要点。
昨晚我看见了虽然知识本身艰深难懂,但组员分享了自己的技巧,解决了其他组员的困惑。
昨晚我看见了组长广纳建议,和组员一起书写知识要点,而且耐心给其他组伙伴细致认真反复讲解。
如果第一部分的学习金字塔是从流程、规则上,保证了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一切人一切时候都是OK”的深层信念,才是昨晚一切发生的种子。
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成长本应该是自然的,期待下次与你一起快乐学习、自然成长。
“每个人温暖每个人、每个人贡献每个人、每个人分享每个人”的四叶草学习社群,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