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选用的本是“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的版本《吕氏春秋》,这套书的特点是有导读,但没有太多白话文的解释。这和之前有白话译文的古文书不同,编者建议读者通过反复“诵读”,通过”眼到口到心到“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编者还建议要“多用”。“学以致用”是目的,但“以用致学”却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理解了意思之后,最好在特定的场合下自己将这段话给自然地融入和应用进去,用自己的嘴巴说出来,就如同自己说出来的话一样。
讲完了学习方法,我们就来尝试学习第一篇,《本生》。
学习过程中,我搜索了网络,想找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是发现对于这样一套传奇的书,却没有太多网络讨论,多的只是对于整部书和吕不韦这个人多介绍,近乎故事性的描述。但是对于内容,却缺少公开的讲解(包括课程),特别可惜。
其实经典的厉害之处,在于寥寥数语就将道理讲得十分明白。无需赘述,也不用通过看电视剧、小说等耗时耗力的方法来了解天地万物的道理。阅读经典,其实是非常便捷的道路。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而好老师不易得,古书就与很多近代人无缘了。
文章下面的部分是把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了古文的含义。不一定准确。我认为这篇文章融合了治国、养生的道理。
-------------
始之生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
解释:世界最开始是从有天开始的,而天地造物,被滋养者即为天地之间的人。如果能够像天一样滋养万民而不损害它,才可以称之为“天子”。(上古帝王教民盖房子、用火煮食、教民耕种庄稼、辨别药草,使得他们不会夭亡。这是能够养天之所生的表现。)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失所为修之矣。
解释:天子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要成全上天的心愿。这也应该是当官的人的出发点。这也是设立官员的原因。设立官员其实也是为了养民。但是,现在有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君主,设立了很多官员但是反而对民生有害,这样就违背了设立官员的本意。比如,培训军队,原本是要用来准备抵抗外敌的。但是今天培训军队却用来发动内战或者攻击人民,就违背了培训军队的初衷。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解释:水的本性是清澈的,用土去使其混浊,它就不再清澈了。人的本性是长寿的,但是用物去困扰它,就无法长寿了。物品,本身是拿来修养我们的身心的,并非反过来用我们的身心来去养物。今天的人哪,很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身心就常为物欲所困,这就是不知道孰轻孰重了。不知轻重的人,把重要的事情认为是不重要的,而不重要的事情认为是重要的。如果像这样,凡事没有能做成的。这样的人做了君王,必遭反对;这样的人做臣子,必生祸乱;皇帝如有这样的儿子,必然是狂妄而不自知的。一个国家这三样中有一样,则必定亡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几节皆通利矣。……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解释:如果今天有一种声音,耳朵听了必然会很快乐舒适,但是听太多就会让人耳聋,你一定不会去听。如果有一种美色,眼睛看了必然会很快乐舒适,但是看太多就会让人眼瞎,你一定不会去看。如果有一种食物,嘴巴吃了必然会很快乐舒适,但是吃多了就会让人变成哑巴,你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色滋味这类东西,是辩证来看的:如果对我们的身心有利,就用它。如果对我们的身心有害,则舍弃它。这就是养护心身的正确方法。世间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也有很多不清楚的。他们经常为了声色滋味的欲望到处寻觅,日夜求索,一旦得到,就贪婪地享用而不知道要自禁和节制。不知节制,身心如何能够不受到伤害呢?比如,一万人同时引弓,射向同一个靶子,靶子难道会不中吗?如果万物同时侵害一个人,这个人会不受伤吗?如果万物同时滋养一个人,这个人会长得不好吗?因此,圣人对于万物都有节制,是为了照顾人的身心啊。如果做到了这点,就会神清气爽、眼睛明亮、耳朵清晰、鼻子能分辨香臭、嘴巴味觉也很灵敏,身体的三百六十个关节也都是通畅没有堵塞的。…… 身为天子而不骄傲,身为黎民百姓也不忧愁,这就是品德没有亏缺的人。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以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解释:很多富贵的人其实不知道养生之道,这就足够引起祸患的,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他想获得物品,但是很难,虽然他也想犯这样的错,但是没有途径啊!出门坐马车,回家做牛车,这样是让自己舒适了,但我称它是让人跌倒的机器。吃肥肉饮好酒,吃饱了喝足了,还忍不住继续享用,我称之为烂肠的食物。漂亮的肌肤、洁白的牙齿,演唱或弹奏出靡靡之音,这样来娱乐自己,我称之为伤害身心的刀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因为生活太过奢侈才导致的。所以,古代有人是不愿意过这样富贵奢靡的生活的,这是看重自己身心的缘故。这并非是夸大这样做的祸害,而是事实就是如此。因此,读者必须对本文的论述引起重视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