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读到阿德勒心理学中揭示的一种心理暗示:如果这样,就一片光明。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
人是特别擅长“找借口”的动物,一旦不想或者不敢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不断给自己找“正当理由”。比如对现在的某个事情、生活的某个方面不满意,就会想“如果xxx的话,一切就都顺利了”。但实际情况是,就算这些“如果”的愿望实现了,事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还是有各种机遇和挑战 — 取决于看待事物的角度。
对自己没有自信,就总会告诉自己现在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所以“我才没有xxx”。其实,即使我们解决了这个所谓的困难,还是不会xxx,因为只要是不敢做、不想面对后果、不想花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尝试的,我们会非常擅长于找“无法解决的困难”。
搪塞自己,搪塞别人,很容易。
直面,接受现在的自己,尝试面对可能的不好的结果,但仍有向前走一走的勇气,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
我想,世界的美好,和我们能体验到的维度,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能力,能“勇敢”,其实是一种能力。
而之所为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有面对risks的能力,就是对“坏结果”的处理能力。很多人不去做一件事,是怕面对做了之后发生的不利于自己的或者具有challenging的situations.
其实没有绝对的“坏”与“好”,任何事可以一体两面地看待,能够处理challenging situations, 就是一种能力。
思考到这里,人们因为“安全感,有好处,害怕不确定”等等而做出“自适应”的举动,就一切解释的通了。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是社会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他人的伤害”以及“伤害他人”,“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有他人的因素”。
仔细想,是这样的,外界的因素和内部的因素,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
想到此,其实“做”就成了第一步,试着做,遇到新情况、新信息,再调整,再做,是一个iterative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