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全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机制系统。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俗点讲,你要是犯什么事儿了,还轮不到法律,你父亲,你家族的组长就有权利处理你。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都从道德的角度,定义自己的首要价值。比如传统科技,是以“正徳”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在世界上,确实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都以成徳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道德至上是普遍的价值取向。
2、“仁”徳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仁”徳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孝悌、忠恕。它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突出。但它们又是不一样的。
“仁爱”的基础是“人性本善”,在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中,人区别于兽的根本特性在于人伦,每个个体都是一张大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小点。我们的祖先世代务农,安土轻迁,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仁爱”是一种由爱自己的血缘联系人到爱社会关系网中每一人的大善之举,它完全否定了人性中恶的存在,是一种自下而上,自我及它的道德,它强调社会整体的价值。
“博爱”的基础则是“人性之恶”,它认可人性之中有善也有恶,每一个人都需要也都有能力真诚信仰上帝,努力布施,才能去恶扩善。所以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自上帝及全人类的道德,它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力量。
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孝悌”之徳是“仁爱”的基本要义,是中国伦理道德最高的德目,几千年来已经融入每位中华子孙的血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它始终不断维系着家族和社会的稳定,促使社会生活中浓烈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形成。
在21世纪,它依然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它为我们的文化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够开放的问题。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市场经济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背后是对利益的追逐,是各种利益关系。全球化让我们每个人都聚集到了一张大的利益网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诚信对待,比如你今天签订了一份购货合同,你一定期望对方可以在约定期限内提供给你足数的质量合格的商品,再比如你所在公司破产了,你一定希望公司能按照契约履行清算和赔偿,等等,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诚信,能让市场经济高效运转。不诚信,会造成利益损失,和形象破灭。
肆意违约、偷税漏税、造假售假,假公济私、拖欠贷款等等,诸多的不诚信行为,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相关方的利益,浪费了社会资源,拉低了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5、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可以说,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在中国,“礼”的四次创造性转化过程(周礼、孔礼、董礼、宋明天理),就是中国伦理精神体系的建构过程。
它包含有以下伦理道德内涵:
A、五伦设计。它以家族为本位,建构起来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和以返本回报为原型的互惠互动的双向伦理关系,形成以“孝悌”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
B、整体主义。五伦精神把整体秩序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虽然这助长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但这种建立在家族精神基础上的整体主义又是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C、伦理政治。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