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充裕,妻每年暑假都会回到外地的娘家常住。与妻、儿已阔别数日,因此每天在思念之余都会给他娘俩儿发几段“能干”的视频,不外乎“打扫卫生,做饭,打理阳台的花花草草”之类的。洋洋洒洒,自得其乐。
妻感叹:“你嘛,平常都是惯的,就适合一个人生活!”
我就在想,我的“乐”从何而来呢?
之前一大家人在一起时,我是家里最懒的人。做饭可以依赖妈妈,大扫除可以依仗妻子,只有被逼无奈时,自己才会千万个不情愿的拖地刷碗,我的敌对情绪每次都会招来妻子和老妈的强烈不满,甚至有时他们越强迫我,我越表现出来顽劣的负面情绪,就像一个鼓囊囊的气球,随时处在爆炸的边缘。
而最近这段日子,家里只剩下了我这个孤家寡人,没有了可以“甩锅”的人,也就断绝了懒惰的念想,心态发生了变化,被动变主动,因此整个家也被我收拾的有模有样。
看来,过分的被“溺爱”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课堂,也是如此。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不会吃”,因此总是精心备课,处心积虑的把知识“用心”的拆解碎了一点点“喂”给他们,有时甚至是简单粗暴的“投喂”:“先找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不要问为什么,会做题就行,记住这个公式,你就按我说的步骤去套,考试一定不会丢分!”……
我们还担心孩子“吃不饱”,不断的给他们加餐:“体育老师有事请假了,正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把上节课学的例题再巩固几遍。”“课间操不上了,咱们考试,正好检测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我们更担心孩子们“吃不好”,利用一切手段促进其消化吸收:“✘✘妈妈吗?今天学解决问题,我看✘✘掌握的不好,你再辅导辅导他,如果还不会,我就再给他讲讲。”“✘✘爸爸吗?✘✘最近退步严重,孩子小不懂事儿,咱们大人一定得多上点心啊!千万不能掉队啊!”……
最不能容忍的,我们付出这么多的“用心”后,孩子们依旧“消化不良”,于是我们瞬间炸毛:“这道题讲过多少次了,怎么还是出错呢!”“但凡有点儿脑子,哪怕是你只听过一遍,这道题也该做对了!”……
就像网上描述的那样:“老师以5G的速度讲课,学神以WiFi的速度听,学霸以4G的速度记,普通的以2G速度看着,学渣听着听着掉线了,甚至还有没有连上线的,有的不在服务区。”
孩子们不但不领情,还对老师和学习都充满着敌对,也像一个鼓囊囊的气球,随时处在爆炸的边缘。
看来,真正该用心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们也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输出”。
别太强势,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