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会走一条固定轨迹的路段,4公里左右,开车6、7分钟。
因为不是很远,所以心里一直有步行一次的想法。
恰好有一天时间很充裕,天气又晴好无风,不冷不热,最是适合散步的好天气。
平时每天都是晚饭后出去散步,不急不缓,每公里15分钟左右,1500步。
这段4公里长的路程,步行1小时,6000步,正好是每天散步的运动量。
起初的20多分钟,心情不错,平时忽略掉的行道树,树篱,花草,看了个仔细。
走着走着,心里就有点着急了。
打开手机看看,刚刚过去半个小时,才走了3000多步。
想想前面还有好几个路口要转,不想走了。
路上过往车辆的嘈杂声,加重了不想继续走下去的抗拒心理。
于是站到路边,打算叫车。
低头准备打开手机小程序的时候,看见了脚上为步行故意穿上的舒服便鞋,还有肩上斜挎着的轻便单肩包。
这些都是专为这次步行做的准备,时间也很充裕,连每天散步的运动量都没达到,怎么就会心烦想放弃了呢?
想想,每天散步时,身心皆处于放松状态,感受到的都是闲适和舒服。
而赶路,方向性和目的性过于明确,尤其忙于赶路的心情和匆匆的脚步,让我忽略掉了沿途的美好,也失去了欣赏美好的初心。
境果然是由心转的。
当问了自己几个为什么后,内心不再抗拒,也放下了叫车的念头,继续向前走去。
转念后,再看过往车辆,挂着各种颜色的车牌,车身的颜色也多种多样,车型更是大小功能各异,它们全都变成了流动的风景。
路边卖水果和农产品的小贩,喇叭里传出来的叫卖声,是带着口音的普通话,给市井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烟火气。
再看清扫落叶的保洁员,也显得越发专心和敬业。
自己的注意力从“走了多长时间,走了多少步”,完全转移到了路边的街景上。
路,虽然还是那条路,脚步也还是那个脚步,却因为心境的转变,路变得顺达,脚步变得轻快。
也许这就是禅宗讲的“悟”,和平常人说的“想明白”吧。
寺庙里的和尚,开悟前劈柴提水煮饭,开悟后还是劈柴提水煮饭。表面上看,好似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改变的是内在的抗拒,行为与结果,大不一样。
做事情,如果内心随顺不抗拒,就会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即便能力不足,带着愉悦心情去做,结果也会好过被动接受、抗拒状态下完成的那一种。
小孩子的学习更是如此。
抛开智力因素,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主动学习的孩子和在家长逼迫下学习的孩子,最终结果会有很大不同。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很简单。
人生路,漫长也短暂,以散步的心态去赶路,沿途的风景也许才是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