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老师
比起家人,我们还是作旧友吧?1.
自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问世,“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原来我们一事无成;我们谈了失败的恋爱关系;我们为人处事斤斤计较,尖酸敷衍,都是在“原生家庭”里养成了潜意识的习惯。一时间,父母成了我们为自己不合时宜的诸种行为甚至不切实际的观念所责备的对象。我们埋怨父母为什么没能更称职,就如同当年他们数落我们为何不能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有多少人,人前是幽默机智,风趣潇洒,到家却把所有的负面情绪留给了父母,美其名曰“有代沟,无法交流”。现在更是堂而皇之,将自己为人的不耻一面都归功于“原声家庭”。父母应该为我们的失败买单吗?还是说,我们真的逃不开“原生家庭”这副镣铐吗?
2.
小童是典型的巨蟹座,除了不恋家。 和历任交往时,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爱我。不像别的女孩还会撒着娇问道:“你爱我吗?”而是兀自笃定地给对方最后通牒。
直到某天,在心里测试中,小童得知自己是爱无能。没有能力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感受到快乐的她,将不爱的心情投射给对方,才会以为每次都是别人辜负自己。
小童的父母年轻时可不是规规矩矩的70后。妈妈的同学录里,赫然躺着这样一句:你就如琼瑶笔下的那些女子。。。这样的妈妈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嫁给一文不名的爸爸。如果是在暖心励志的故事里,爸爸应该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飞黄腾达,给妈妈应得的美好生活。
然而天不遂人愿,爸爸骨子里的懒惰和固执,让他人到中年,还要让妻子为一辆本就不贵的车向弟弟借钱付首付。本就离过一次婚的父母(后来又复婚了),每次争吵的噱头都是“钱”。小童在听过无数次的“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和你又离婚了。”这句话之后,觉得婚姻只是相互折磨而已。此后与人交往,也从未幻想过和同一个人白头偕老。面对金钱,她更是认为这是男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每一段感情都让她觉得疲于应付,只想得到自己应该有的关心和体贴。
3.
毕业以后,她孤身前往从未到过的城市,那里的青山绿水,让她偶尔可以远离喧嚣,自顾自地为自己幻想的世界添砖加瓦。
父母一直催促她换工作,回到出生的省份,说是家人之间可以相互招抚。可是她很清楚。工作起来,平时见面的频率并不高。而一旦真的出了事情,年迈的父母,一直固步自封的父母,到中年还要担心明日饭食的父母,能帮上的忙,屈指可数。她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一个人面对挑衅的人和事。
4月中旬,前男友的现任到公司找茬,给了小童幼时只有妈妈才给过的掌掴。呆呆地望着汩汩流下呢鼻血,她在考虑是否应该将此事如实告诉父母。
她并没有直接告知父母,而是以朋友圈的形式告诉相关人员,她已经对此事备了案。原以为父母总会看到这个朋友圈,而向她询问,但等到五月的晴空都晒破头皮,也不见任何消息。
直到五月下旬,母亲在微信上问她,四月发生什么事了吗?她苦笑着回复,没有。便没了下文。
4.
不知是否所有人都如此,面对许久不见的老友,谈论的都是时下最新发生的。一边慨叹对方的变化,一边隐瞒自己的过往。你能看到我还生龙活虎,就别去计较形如枯槁的时刻。感谢你当初未曾打扰,放我一个人走过艰酸的时刻,我才能长成如今大人的模样。
面对父母,又何尝不是呢?小时候的心里话,都说给了妈妈,不过得到的回复是,别想太多,等你长大就明白了。是啊,我长大了,明白了报喜不报忧,明白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些想要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的人们,就像对待已经不能一起前行的旧友一样,对父母,偶尔寒暄。梦想已经被从可以讨论的话题里剔除,三观也从来都不是交流的主题,只剩下天气,健康和新闻作为谈资。
与家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应该如同旧友。我们曾一同走过挣扎的时光,过去甜蜜温馨,但是异样的人格也已经深种。要去远方的人,势必只能将心情印成明信片,上面写满了祝福和忏悔。改日见面,指不定可以一起喝杯酒,诉说各自当年的老故事。
我有想要去的地方,如果不能支持或者同行,但也请不要阻挠。我有想要去爱的人,那个不会因为我考差,就羡慕隔壁邻居的人,如果不能容忍,但也请尊重。有一天你老了,我也会带你去看海,去听潮声,那时你会知道,我一直爱你,不仅是因为你给我生命,还因为你让我自由。
作者:辛老师,德语专业的英语老师。日常爱好是码字,遛狗,幻想有一天带着狗子住到水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