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吃外面卖的包子、粢饭、馄饨、油条,只想喝白米粥吃白馒头。
白米粥是用大锅做出的那种,白馒头是出自自己或者妈妈手揉出来的面做的那种。
骨折第40天了,还不能脱拐,自己不能做馒头,离又远离家乡,只能自己在炖锅里熬了。
淘米加水开电,4个小时一锅看起来香喷喷的白米粥就做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7197/c96898f38a0a08de.jpg)
像极了小时候的那米汤,可一进嘴就知道缺少了小时候的那种味。
心情难免失落和郁闷。
先生说不是你想吃米汤了,是你哈怂想家了。
是啊,骨折以来,人变得敏感和多愁善感了。
想家了,想爸妈了,想兄弟姐妹了。
如果他们和我离得近,能在我跟前该多好啊!
那白粥是自己记忆深处的美食。亲人是危难之际最能想得到的人。
那美食只有家人才能做得出来。
那是舌尖上的记忆,是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很难被人所遗忘的,无论走出多远,只要你尝到曾经熟悉的味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
对于我来说,故乡灶台边上的那碗米汤,充盈着儿时的回忆,胜过万杯佳酿。
事实上,在和老人们闲聊时,我们常被形容是最后一批喝米汤长大的人。
那时,父母忙于生计,白天把我们交给爷爷奶奶照顾,那时候普通人家很少喝奶粉,通常都是被爷爷奶奶用米汤喂养。
米汤是要靠“逼”出来的。那时能喝上一碗米汤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
我家是一周能喝上一次,爷爷奶奶把买来的大米洗干净后倒入灶上的铁锅里,加水煮。
全程火要旺,“噗噜……噗噜……”锅里在沸腾,水慢慢由清澈变乳白色。
再熬,一直熬到水减半,米半生半熟。
掀开锅盖后,奶奶手拿锅铲,贴着锅边朝锅底缓慢铲上几下,“噗呲……噗呲……”
再稍微煮半分钟,就可以“逼”米汤喽!
锅铲贴着锅边,往下慢压,把米粒压在锅铲下面,两边的米汤就自然地流进锅铲里,接着轻轻一提,把米汤倒进一边等候多时的陶罐之中。
继续反复这一动作,不一会儿,陶罐就装了一大半米汤。
其间锅里水蒸气太大,那就用锅铲搅拌几下,汤汤水水也就一清二楚了。
夏天用瓷盆装米汤,凉得快,饭后喝上一碗,解渴!
冬天则用陶罐,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喝上一碗,暖胃!
米汤静置片刻后容易生出一层粥衣,食之滑腻,入口便是米香,回味无穷。
拨开这层粥衣,干干净净的米汤,乳白色柔腻如玉,喝上一口,可解万般乡愁,这便是家乡的味道,胜似仙露琼浆。
米汤舀完后,灶膛里的柴火一定要烧旺,因为锅里还有半生不熟的米,要烧成米饭。
从这里开始,烧灶就是个技术活了,考验一个人烧灶技术好不好,就看他烧出来的饭有没有锅巴,锅巴颜色怎么样。
要是在烧完饭后,锅里能出现一个完整的金黄色泽的锅巴,那人人都要向他竖起大拇指!
平日里,啃上一块香脆的锅巴,喝上一口香浓的米汤,再搭配一段自家腌制的腊肠,这样的一顿农家饭不能说不丰盛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在用大锅熬米汤、做米饭了,也不再把米汤当作美味佳肴了。
吃腻了“山珍海味”,若是突然间用米汤泡一碗锅巴饭吃,定会大呼美味。
如今的我想喝一碗家乡的米汤,用炖锅煮了4个小时,竟然没有家乡的味道。
想起了在老家妈妈用那大锅熬的美味米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