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变,常常出现在理科之中,实际上语文学科中也常常出现,现在我们就以八下22课《<礼记>二则》课后练习为例,说说如何做好语文中的一题多变之题。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打开解题思路。
一、说说《虽有嘉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4分)
分析:(1)本题可以变化为本课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用思路引导学生更快地背诵课文。了解论证思路的格式:首先XX、然后XX、最后XX。(2)还可以改为作者的论述过程是什么。(3)本题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常常变化为在选择题中判断哪一句是中心论点。
答:(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2)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人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3)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4)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 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分析:在我们市,这种题型,常常出现在现代文中的第12题,可以变化为概括或归纳文中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方法是: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有的每段开头有中心句的直接摘取中心句。
答:(1)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2)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3)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4)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分析:(1)这个题还可以变化为修辞的赏析。(2)这个题在古文和现代文中都常常考查结合原文,表面上看简单,但学生错误较多。(3)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对偶句式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4)古诗中的问答题也常常要求结合原文分析。(5)现代文中人物形象也多要求结合原文,要举例。答题格式都一致。
答:(1)《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2)《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3)这些对偶句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