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月亮王读《史记》之《乐书》—乐以应天

月亮王读《史记》之《乐书》—乐以应天

作者: 雪堂垂柳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22:27 被阅读0次

    《史记・乐书》是集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音乐美学之大成,是研究古代美学者必读之文。它辨证地分析了“声、音、乐”三者的关系,从音乐的起源、创作、表演与欣赏,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观点,这正是《史记・乐书》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可贵贡献,也是它的精华所在。

    一、经典文字摘录: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意思是说: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强而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格外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2、“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意思是说: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谁能够这样!

    3、“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意思是说:

    满而不损就会外溢,盈不扶持就会倾倒。大凡作乐(yuè,月)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lè,去声,勒),乐(yuè,月)的作用就在于此啊。

    4、“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於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意思是说:

    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5、“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意思是说:人生来好静,是人的天性;感知外物以后发生情感的变动,是天性的外部表现。外物来到身边后被心智感知,然后形成好恶(wù,务)之情。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外物感知后产生的诱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灭了。外物给人的感受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人就被身边的事物同化了。人被外物同化,就会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

      6、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於天地,然後能兴礼乐也。

    7、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於乐,义近於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意思是说:春天生,夏天长,化育万物,这就是仁;秋天收敛,冬天贮藏,敛藏决断,这就是义。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说:

    法术、性行等无形体者以类相聚,世间万物有形体者以群相分,群类有不同,其性命长短也不相同。万物在天者显光亮,在地者成形体,如此说,礼就是天地间万物的界限和区别。地上的气上升,天上的气下降,地气为阴,天气为阳,所以阴阳之气相促迫,天地之气相激荡,以雷霆相鼓动,以风雨相润泽,于是万物奋迅而出,并随四时而变动,再以日月的光泽相温暖,就变化生长起来了。如此说,乐就是天地万物间的和合和谐调。

    9、“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意思是说:道德是端正了的人性,乐是道德发于外产生的光华,金石丝竹则是奏乐用的器具。诗是表述心志的,歌是对诗词声调的咏唱,舞则只改变歌者的容色。志、声、容三者都以心为根本,再由诗、歌、舞加以表现,所以情致深远而又文明,气势充盛而能变化神通,心志的善美化成的和顺之气积于心中,才有言词声音等英华发于身外,只有乐不可能做假骗人。

    10、“凡音由於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意思是说:凡音都是由于人心产生的,天与人是有某种关联的,两者就象镜中的影子与物形那样相像,响与应声那样相应和。所以行善的人天就以福回报他,作恶的人天就使他遭祸殃,这是很自然的事。

    11、“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意思是说:

    礼是通过一些规定从外部对人起作用的,乐却是从人心中产生。所以君子片刻也不能离开礼,片刻离开礼就会有暴横轻漫的行为充分表现于外;也不可片刻离开乐,片刻离开乐就会有奸邪的行为从心中大量产生出来。所以乐和音,是君子用来修养义心的。

    12、“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二、《乐书》的主要思想:

    1“声”、“音”、“乐”的关系

      《史记・乐书》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司马迁主张“物”动“心”感,就是说由于客观事物触动人心而产生感情,各种各样的感情通过声音来表达;其过程是把“声”加以挑选和组织成为“音”,再把“音”经过艺术加工并与诗歌和舞蹈相结合,便是“乐”。这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史记・乐书》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也体现古人较为先进的辨证意识和思维。“…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2 、礼乐并举的思想

      《史记・乐书》深入地阐述了“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它开篇就说 “乐”的社会功能是求“同”;“礼”的社会功能是求“异”。这里的“同”是指上、下、贵、贱、尊、卑、男、女、老、幼互相亲爱,和睦相处;而“异”则是指上述的人们有所区别,各守本分,不相争执。 “礼乐相济”之“礼”、“乐”间的内在关系。那么,两者存在什么差异呢?《史记・乐书》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见,乐是为了和同人们的情感,礼是为了区别等级的差异,乐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乐同礼异”的社会角色是由它们本身的性质以及各自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史记・乐书》中的“礼辩异,乐统同”、“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以及“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等言论,都是司马迁对“礼”“乐”之间关系的探讨。

      3 乐的社会功能

      受先秦乐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十分看重“乐”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优美高雅的音乐能催人奋进,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潜力;庸俗的、低级的音乐使人的性情低沉消极甚至淫乱。因此,司马迁强调“德音”,反对“奸声”;倡导“雅正之音”,反对“郑卫之音”。因此,司马迁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4礼乐并举发展到“礼”、“乐”、“刑”、“政”

      为了更好地体现礼乐治国的思想,《史记・乐书》并没有停留于“礼乐并举”的论述,而是深入到“礼、乐、刑、政”四位一体上。司马迁认为,“礼”、“乐”、“刑”、“政”四者相辅相成,各为其用,从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强有力的举措。“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的目的是一个,就是要建立共同的社会观念,而实现天下太平。

      5、“中和”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的重要思想可以集中为一个字“和”,这也是《史记・乐书》最有价值的思想。司马迁“和谐”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将“和”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加以扩展,首先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将“和”与整个天地宇宙相联系,既指天地本源性的和谐,也指音乐和谐之根源。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第三是个人自身的“和”,《乐书》所谓“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司马迁论乐,主张适时、合宜,这种度的把握正是“和”思想的体现。司马迁将五音宫、商、角、徽、羽比喻为君、臣、民、事、物。他说,如果宫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荒散,反映国君骄纵;商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颓废,反映官务败坏;角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优愁,反映人民怨恨;徽音乱,音乐就悲哀;羽音乱,音乐就显得危急。如果五音全部紊乱,相互侵凌,就产生极端放肆没有规矩的音乐,这样国家就面临灭亡了。

    三、我的一点感想: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於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这段话留给我很深的感触。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叫做“音”,所谓“知音”就是“知心”。再看所谓的什么好声音、好歌手之类,有多少歌手是在用心演唱?有多少歌曲是用心创作?声嘶力竭、摇头摆尾、假声假唱,竟然有许多人热捧,一群“禽兽是也”。 “乐者,通於伦理者也”、“ 乐者,德之华也”,和谐则乐出,所以只有君子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

    “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亮王读《史记》之《乐书》—乐以应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oz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