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冗余”。
因为通信设备是7*24小时运行,而且用户量巨大,所以任何一个大型的通信网络都要保证99.99%以上的可用率。而在长期7*24不间断的运行当中,机械故障是不可预测但却不可避免的。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冗余。任何一个重要的设备,都要有2台以上保持一模一样的功能,而且两者的数据是实时同步的。正常的情况下只需要其中一台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主用),而另一台就是闲置的(备用)。一旦主用的设备发生故障,备用的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所有的任务接过去,保证无缝的切换。而这一切,对于用户来说完全是无感知的。
而如果没有这种“冗余”,会怎么样呢?主用的设备宕机了,临时找供应商送过来一台新的设备,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做好设备的配置、测试、上线工作,然后才能恢复业务。这对用户、服务提供商来说,无疑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哪怕是5分钟的重启工作,都是巨大的损失。只有这种从上到下的完全冗余的架构,才能做到秒级的无感知切换,确保了损失的最小化。
这样聪明的设计,当然不是通信行业的专利。环顾一下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这样的设计。
造物主在设计我们的身体的时候,就做好了足够多的冗余,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两只耳朵、两片肺叶、两个肾。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当发生意外导致其中一个出现问题的时候,器官的功能还是可以正常运作的,生命的质量还能得到较好的保存。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大房子?是因为大的房子可以放更多的东西么?并不是。是因为大的房子在存放东西之余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空出来。一旦房子被各种物品塞得满满当当,一旦有新的物品进来,就放不下了,因此我们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的手机内存还剩下很多的时候,手机运行速度比较快,而当你的内存快满了的时候,手机往往就已经很卡了。因此即使你的手机有64G的内存,实际上你是无法把这些内存全部用完的,因为当你的内存满了的时候,你的手机可能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了。
除了生活上的应用,冗余也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比如在学习PMP项目管理的时候,就有“管理储备”和“应急储备”的概念,说的就是为了应对项目在执行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意外,而在项目的早期就申请下来的一些冗余的资金。
冗余是什么?是一堆“无用的资源”。现在看来毫无用处,在将来可能会用到,也可能用不到的资源。
为什么我们需要冗余?就是因为人生有各种的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当中的,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可能会发生的所有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要预留一部分在现在看来“用不到的资源”,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在我看来,冗余,是应对人生不确定性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你认为将来的收入是不确定的,那么请你预留至少半年的生活费,而不是每月月光,这是财务上的冗余;如果一家公司认为将来的行业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那么它最好做一些前沿的研究,为公司储备一些暂时还无法商业化的技术力量,这是技术上的冗余;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你所要拜访的客户的喜好是不确定的,因此除了自己公司的产品以外,还请你多了解一些文化、历史、政治、地理上的知识,这是知识上的冗余...
还有智商冗余、人际冗余、技能冗余等等,冗余可以涉及到你的人生的方方面面。
我们往往过度强调了“目标感”的重要性。而在我看来,人生需要目标感,但也需要做一些跟目标无关的“无用之事”。当意外发生的时候,往往这些“无用之事”可以帮到我们迅速的摆脱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