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陈章武老师,是福建作协原主席,有多篇作品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读者众多,影响几代人,是继冰心、郭风之后的福建籍散文大家。
(陈章武伉俪参观作者祖居奋跃堂)8月7日下午四点多,读完陈章武老师赠书<策杖走四方>,去电陈老师,谈了近半小时。问了他的身体情况,问妞妞今年回来了没有,谈了他新出的二本书。他说,现在不能坐久,坐一二个小时,双脚会很麻木。现在一星期去医院按摩二次。妞妞回来了,又回美国了。
他说,<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福建的百科全书",他去了永定,但上杭等地因身体原因就没法去了。对我提出的问题,他说,莆仙话中的仙是指仙游,还有莆仙戏,这一地区风俗相近,文化相同,古代叫兴化府,是海滨邹鲁。
参观中川胡氏家庙 他说,他写散文不会重在介绍,因为这些书中都有的。他注重触动心灵的东西来写,而且都有独特的角度,比如他写九十九座山,每座山的角度都不同••••••8月12日下午,读完章武老师赠书第二本<标点人生>,去电访谈近一小时。我非常喜欢本书第四辑<晚岁自画像>与第五辑<海外望远镜>,提了一些问题。我说:您写母亲非常生动,写了母亲的善良、慈爱、豁达、果敢、严格、幽默等,如写母亲怕玻璃碎片伤人,将它包回莆田老家,埋在龙眼树下,让我想起自己老家的婆婶们这副好心肠。
我读到莆仙童谣:"拖砻伊弯,老鼠过番",不知方言伊字是什么含义?陈老师说伊弯是拟声词,类似"伊呀"的意思。他还用莆田话念给我听。哦,我原猜想是不是副词"很"或动词"转"之义。我又问,每次出门,母亲叮咛:"和尚、包袱、伞,都带齐了吗?"这句中"和尚"指什么?陈老师一下笑起来,这是掌故笑谈,"和尚"指自己。
(参观著名画家胡一川故居)我说你写海外的文章很新奇,如《黑海日出》写到凡高笔下的太阳,原以为是天才与众不同的想象,今日方知大师神笔依然得之于造化的厚赐!陈老师说,《多瑙河之波》,还入选《初中语文自读课文》。黄河浪是陈老师的大学同窗。他说黄河浪与冰心先生同乡,创作的《故乡的榕树》,还被大陆和香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说到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福建作家,他说还有林 觉民 的《与妻书》(台湾课本)、舒婷、陈慧英等。我说,非常遗憾,我教了三十多年初高中语文,除了教过冰心、舒婷、郑振铎等几位福建作家的作品,其它都没教到。有一年上高一语文,几乎就是浙江作家的作品。陈老师说,教材变动大,他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北京的色彩》《武夷撑排人》《天游峰的扫路人》《病的快乐》(全国卫校课本)《多瑙河之波》,几乎都是早期作品,比较适合当作中小学教材而已。
(赠送作者的二本新书) 让我没有料到的是,陈老师说,《北京的色彩》,他自己收到的就有30多种版本。收到的入选教材稿费有三千、一千五、二百不等。被转载出书的作品,大多不好意思去要稿费。如没寄来教材稿费,可能就没再收入作品了。谈起这些,陈老师的语气平静而淡定••••••他还提及一件往事:有一次,卫校的老师来电问他:《病的快乐》到底算议论文,还是议论散文?大家对文体有争议。陈老师说,这是评论家的事,作者一般不太管它,许多文章是夹叙夹议写的••••••
电访散文家章武先生 新书题字 苏教版的小学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影响巨大。我委托龙岩实小的语文教师紫金帮我查找本地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她告诉我:《武夷撑排人》一字未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同步阅读》。网上有报道:福建小学生读了此文,激发了她与母亲去游武夷山之趣事。正当我有点失望于《天游峰的扫路人》(原名扫径翁)未选入我省小学语文课文时,陈老师突然说:我知道前几年福建有几个县是采用苏教版教材的,如福淸••••••我发现苏教版《天游峰的打路人》选作相较原作变化较大。想起江苏镇江实小名师颜翠凤因教研需要通过我联系章武老师的往事••••••我针对词句的改动,向陈老师请教了几个问题。 我问:原作中写到扫路人姓屈,河南商丘人。而网上有人发资料说:扫路人名叫苏悉,他于2001年4月5日在天游峰旁的房子中逝世,享年102岁。陈老师听到这,"哇"了一声,他的赞叹是否想起了他文章中与扫路人的百岁之约:"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陈老师讲述了一件往事:几年前,武夷山电视台制作了一期《寻访》节目,特地将他请回武夷山做嘉宾,而当年的扫路人却不知去向了。这时的扫路人为了拍摄节目,还表演用绳索绑身到悬崖下拾垃圾。显然,这位活到102岁的苏悉不是作品中的人物。
以前赠送我的书我说:我觉得原作更真实,选文更规范点,比如:原作有句" 吃的是公家的大米和自家种的青菜",选文改成: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靑菜。我说,扫路人要天天扫路,哪有时间来种水稻啊,房前屋后种点青菜倒有可能,再说他的大米应是公家配给的。陈老师表示赞同。
我发现不少教学资料将作品的主题提炼为:表现了扫路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正疑问"自强不息",从何而来?原来,选作将原作的结尾一段删除了:一个人,在一生中偶尔攀登几次高峰,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攀登高峰,从小到大,从幼到老,老而弥坚,自强不息。我忽然醒悟颜老师要找原作读的意义:"读原作,更能理解作者真实的想法"。卒章显志,深化主题,是中国文学的传统结构。不料,陈老师却说:我觉得结尾删掉更好。结尾点题,显得模式化。作品要自然一点好••••••
电访散文家章武先生 漂亮的题字我告诉陈老师:这篇作品影响很大,被小学老师开发出许多副产品,有读后感、颁奖词、辨论赛等。陈老师说:有老师将作品分析得很细,写文章时哪会想这么多啊?如果考虑这考虑那,就没办法写了,哈哈。我咧嘴一笑,道:是的。现在语文课阅读分析太琐碎、太乏味,我比较主张整体阅读感悟课文,学生能领悟主要意思就可以了。
我联想到《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的作品《绝版周庄》,被收入教材,拥有众多读者,对周庄的旅游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剑冰因此被授予"荣誉巿民"。我问:武夷山市有授予您荣誉巿民吗?陈老师平静道:没有。
陈老师已经出版了11本散文集,我问:哪一篇是您最好的作品?最能代表您的创作风格的?陈老师沉吟一会,道:也没有想过最好的作品。我笑道:最好的,永远是下一篇作品,是吗?他说:以前出版的《散文自选集》,是早期的作品了,思想、技巧有时代的痕迹,倒是最后出的这二本书是较满意的,写得自然。我问:《标点人生》中,目前您最满意的是哪篇?陈老师说:《面对96级楼梯》吧,它是生命里流出来的作品,恐怕一生只会写一次。我想:它是自号"七腿翁"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作者刊发于《作家报》的纪实随后,我们谈起了将军诗人李瑛。我问:您现在喜欢阅读福建谁的散文?他说,南帆、朱以撒、孙绍振等人的作品。他认同我对南帆老师前后期散文作品的看法:前期的审智散文枯燥了点,读着有点累,后期《辛亥年的枪声>非常棒,审美独到深刻。讲到朱教授的学者散文,陈老师说:"我很赞成作家的第一职业不是写作,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这点很有道理。而我个人奉行中庸之道,赞成生活、思想、技巧并重。
我感叹道:人生就是这样,一次机遇就改变人生。您调入《福建文学》当编辑,是一个节点,完全改变了您的人生轨迹。陈老师说:是,我从乡村进入城市。如果我没调入《福建文学》杂志社,就去厦门大学教书了。
当我话别时,陈老师赞扬我对他作品读得这么细,并转达汪兰老师的问候。其时,<标点人生>正翻放在我的书桌前。其实,我从陈老师身上悟到的,远在访谈与作品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