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27岁博士毕业,清华才女,四年生三个娃。曾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现运营奴隶社会公众号和一土教育。
光看标签,就知道李一诺并非普通人。在她的《力量从哪里来》这本书中,一诺讲述了她在职场和育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一次次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一次次深入本质思考和向前探索,那种纠结、忐忑、勇敢和清醒让我感同身受,不禁泪如雨下。
以下为摘抄自书中的文字:
1.“敢于不同”让我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领导风格。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是我们在职场上走出自己的路的起点。
2.我离开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段共同交织的生命体验。
3.每个人的起点和境遇不同,但人生而为人共同的底色,都是关于梦想、勇气、自由、孤独和爱。
4丘吉尔曾说过,“If you a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如果你正在经历地狱,请继续前行。”)
5.别人如何评价你,反映的是Ta的水平,而不是你的水平。
6.麦肯锡招的人都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有理想,对自己有高的要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不曾停止。他们“心比天高”,生活在真实的世界,却总不忘抬头看看远方;他们心怀天下,总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能够给这世界留下点儿印记。
7.萨尔曼·可汗的建校宗旨是,“相信年轻人的能力远远超过当下社会对其的认知”。我再同意不过了!
8.人受到激励不一定是因为看到别人成功,有时候反而是看到别人不那么“成功”,才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
9.第一年,一土学校定的目标是用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教育,培养内心充盈、乐天行动的孩子。
10.和家庭教育一样,这种“场”对孩子底层状态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课程”等可见的东西。成人的状态和“精英”与否、资源多少、学历高低无关,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全感和平等、真实、真心待人的能力。
11.真正了解教育的人明白,儿童成长时期最重要的实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当具有这些时,孩子就像种子一样,有土壤、肥料、阳光雨露,就会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
12.“一土”这个“白日梦”中最难的一面,其实是要面对人最深层的恐惧。
13.因为教育是涉及未来的事,未来是不确定的,面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时,成人是充满恐惧的。所以我的“终点”是意识到,真正做好教育的底层,是要面对恐惧。否则,我们对孩子的所谓“负责”“规划”,无非是把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全然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已,是披着“教育”的外壳对儿童进行伤害。
14.敢于面对恐惧,就是在培养和激发“心力”。而人的心力,才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能量和智慧的来源,也是一个社会真正进步的动力。
15.泰戈尔的一句话回答:
我们生命中也有有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在消耗自我。但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无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的抱负、欢乐和献身精神。
16.“作为社会中比较幸运的一群人,我们对社会负有责任。归根结底,世上的生命本为一体,以助人始,将以助己终。”
17.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回复关键词:光环 做梦 美好
——在教育孩子方面,你的期待是什么?你深层的恐惧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