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活着》的故事。
在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里,大概率不会经历华丽的逆袭或者大快人心的反转,多数人命运的齿轮总是沉闷地滚向寂静无声的尘烟中。在《立春》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多数人的命运,没有哪个角色最终能实现自己虚无缥缈的艺术梦想。
一贫如洗,长相丑陋,好在老天给了自己一副好嗓子。
这是王彩玲对自己的定位。
她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与周围的一切划开界限,走路的时候总是刻意的昂首挺胸,别人和她说话时答非所问,用编造的谎言支撑自己虚妄的优越感。
她以为自己灵魂高贵,在与世俗抗争中一遍又一遍的哄骗自己,梵高也很艰难 ,艺术之路注定是孤独的单枪匹马。
在没有爱上黄四宝之前,王彩玲的梦想简单,省吃俭用攒钱想办一个北京户口,想去北京的文化团工作,想去北京歌剧院唱歌,想去法国的巴黎,想站在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舞台中心被灯光环绕。
她在小县城是一个孤独的灵魂,黄四宝说:“她长得那么丑怎么还能那么清高?”
黄四宝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和王彩玲成了灵魂知己。
只是妾有情郎无意,王彩玲甚至动了放弃追求北京户口的念头,想要留在小县城和黄四宝厮守。
现实总是残酷的,看脸这件事,放在哪一个时代都同样适用,就像王彩玲看上黄四宝的脸一样,黄四宝是看不上王彩玲的脸的。
在他们第一次一起逃去北京的火车上,王彩玲突然冒出一句:“你会一直爱我吗?”
这该死的,每一个恋爱脑女生必问的,愚蠢的问题。
黄四宝惊愕了,他慌忙解释:“我挺喜欢你的,要不我认你做个姐姐吧。”
王彩玲悲愤的说:“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深的感情只能是爱情。”
只是爱情发生在一个丑女的身上的概率简直就像一个奇迹一样罕见。甚至在某一次醉酒后,他俩睡了,黄四宝还能怒不可遏的跑去王彩玲的学校兴师问罪:“我厌恶这种感觉,它让我觉得我被你强奸了!”于是把王彩玲一把推到在雪地。
王彩玲是绝对的精神勇士,披着不甘平庸的袈裟,对着后来周瑜的求爱豪迈拒绝:“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在滚滚而来的生活中,她平静的日子里也曾燃起几点星火。跳芭蕾的男老师,王彩玲难得遇到的一个同类,被世俗视为一根卡在嗓子眼的刺,在被精神折磨逼疯之后,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自证方式进了监狱,在监狱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满足了世俗的期望,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平和。
假装自己患了癌症的年轻歌手贝贝,出名无路,便用濒死作为噱头骗取王彩玲的同情心,最终王彩玲用自己打算用来买户口的积蓄掏出来帮助贝贝实现“临终遗愿”,在目的达成之后,忏悔似的跪倒在王彩玲脚下恳求原谅:“要出名太难了,不得不用点特殊的方法”。王彩玲无法原谅,一边摇头一边逃也似的离开了。
美丽善良的女邻居,原本非常恩爱的两口子,也曾在王彩玲胃疼的时候施予援手,后来女邻居的丈夫卷款失踪了,女邻居上门诉苦:“以后我连你都不如了。”王彩玲愣了一下,接着说:“你为什么跟我说这个?”
女邻居哭哭啼啼的说:“因为我把你当朋友。”
“你把我当朋友是因为我比你更不幸,我没你好看,没你年轻,又没有家庭,有我这种人在你身边对比,你会安慰的,对吧。不管是谁,他不幸的时候就会跟我同病相怜,我要是比你幸福,你还会跟我我说吗?”
于是这段短暂的友谊就此终结。
有时候穷苦的人是不配拥有高于自身太多的志气的,那些高雅和绚烂的艺术,永远就那么高高的,远远的,悬挂在遥遥的云巅之上。渺小卑微的人,光是望一望,就已经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罪过。穷苦的人妄图在艺术里找到寄托,妄图用艺术标榜自己绝非等闲之辈,妄图用精神的屹立不倒来与庸俗划清界限。
看到豆瓣上有一条热评,大意是说,通过电影里看到了导演心灵的扭曲和猥琐,《立春》以及导演的另一部文艺片中的人物都是心比天高的庸才,最后人物的命运无一不向现实臣服,在仓皇中束手就擒。
我无法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恣意去揣测这位网友的生平与生活,他对导演的揣测我是无法苟同的,充满着挑衅与恶意,让我想到 苏东坡与佛印的经典对白。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个世界无比庞杂,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少数人的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最终命运的归宿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无名之辈。我想,导演是深谙这世界的绝望的。
《立春》里的人物就是所有真相中最有冲突、最现实的一种。在最年轻气盛的年华里,梦想总是高于一切的,在黑暗中裸泳,一个猛子扎进去,扑棱棱的也不愿意上岸,死死拽着那一点点还没有熄灭的光,等一个前途未卜的黎明。
后来生活的锤子一轮又一轮的砸下来,身体大不如从前,人生还没有归宿,生活依旧平淡且跌宕着,也许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王彩玲一直未婚,看不上她看不上的人,死守着她的“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不知道过了几年,她领养了一个年幼的孤儿,一个唇裂的小女孩儿,给她起名王小凡,平凡的凡。她用曾经弹钢琴的手卖起了猪肉,谋生才是最现实的艺术。
有时间她也带着她的女儿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母女俩唱着童谣,看着队列整齐的小学生们在国旗下行注目礼。
幻想着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女高音王彩玲正在歌剧院的舞台上华丽演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