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有三个众所周知的“宠臣”:分别是易牙、开方和竖刁。
易牙是个优秀的厨师,据说是中国厨师的祖师爷之一。有一次,他给齐桓公烹了一个乳猪,味道非常鲜美,桓公很是喜欢,就感慨道:“不知乳猪比婴儿的滋味如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回去以后就把自己年幼的儿子给烹了,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吃没吃不知道,总之心里应该是很感动的。
开方是卫国的公子。不知是出于崇拜还是由于胁迫,他放弃了卫国公子的地位跑来服侍齐桓公。他很是尽心尽力,甚至连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没回去奔丧。用齐桓公的话来说:“公子开方,爱我胜过爱他亲爹啊!”
至于竖刁,那更是奇葩一朵。他本是贵族的孩子,小时候被送到宫里去服侍齐桓公。长大以后,按照宫里的规矩,就不能再呆下去了。回家以后,他茶饭不思,对结婚生子也毫无兴趣,只是心心念念地思念宫里的生活。有一天,他趁父母不在,拿起剪刀,一咬牙,“嚓”地一下就把小鸡鸡剪了下来,扔掉喂了狗了。变成“东方不败”以后,才得以重回宫里伺候齐桓公。齐桓公感慨道:“竖刁这小子,爱我胜过爱他自己啊!”
这就是显赫一时“感动齐桓公”三位红人。
二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众臣中有谁可以来辅佐我?”管仲也滑头,答道:“了解臣子的没有谁比得上君主”。
桓公问:“易牙怎么样?”回答说:“他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不可任用。”
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回答说:“他丢弃自己的父亲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近。”
桓公再问:“竖刁怎么样?”回答说:“他自行阉割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信。”
桓公很郁闷。怎么“感动君王”的三位人物,到了管大夫嘴里,就成了“非人情”了呢?管仲死后,桓公最初也疏远过三人,。但时间一长,便觉得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少点乐趣,找不到感觉。渐渐地,他终于又重新亲近、任用了三人。不久,三人便专擅齐国大权。
三
齐桓公比较喜好女色,有三位夫人,但都没有儿子。还有众多的姬妾,地位等同于夫人的有六个:长卫姬,生了无诡;少卫姬,生了惠公元;郑姬,生了孝公昭;葛赢,生了昭公潘;密姬,生了懿公商人;宋华子,生了公子雍。
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昭托付给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并立为太子。也许是已经预测到未来的宫庭之变,未雨绸缪,想提前给太子找个靠山。
有个叫雍巫的人很受卫共姬(长卫姬)的宠幸,他通过宦官竖刁献上厚礼给桓公,所以又很得桓公的宠幸。因此,桓公就答应了他们立无诡为太子(真是老糊涂了。立两个太子,这不是添乱么)。由于有了先例可循,管仲去世以后,其它五位公子便纷纷都要求即位。
齐桓公得了重病的时候,易牙潜入宫中,与竖刁一起,借助宫中有权势的近臣杀死了许多大夫,准备拥立公子无诡当国君。并逼迫太子昭逃到了宋国。
祸乱一起,五位公子便各自拉帮结党争夺君位。易牙等堵塞了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可怜桓躺在病床上,连一口吃的也没人管,被活活地饿死了。而此时诸公子正忙于互相攻打,宫中也无人敢装殓。就这样,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出了门外。直到无诡即位,才运棺入宫,发出报丧讣告。
一代枭雄,沦落至此,悲乎!
四
齐桓公的悲剧固然有不早扶持太子、没有处理好后宫关系等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他违背管仲的忠告,用了易牙、开方和竖刁三个“小人”。
当初,桓公年富力强、权倾天下、春风得意之时,这几个人唯唯诺诺,俯首帖耳,变着花样来讨桓公的喜欢,如温顺的小犬;等到桓公卧病在榻,大权旁落之时,他们便凶相毕露,丝毫不管桓公死活,立即露出豺狼的獠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几个人根本就不具有正常人的感情,做任何事情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管仲先生的评价非常精当,一言以蔽之,就是“非人情”。
首先,人性是自私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私心私欲。完全没有私心的人要么具有崇高的信仰,要么就是圣人。所以,当一个人的表现非理性之时,一定不要自我膨胀地认为,自己是他的偶像,让他赴汤蹈火他会在所不辞。而是要扪心自问,叩问一下为什么?他有什么目的?况且竖刁的表现也太出格了,身上的重要零件说切就切下来了。对自己都这样残忍的人,你能指望他对你有脉脉温情么?
其次,人是有亲情的。父母之恩、夫妻之爱、父子之情是人世间最深挚的感情。血缘关系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不爱自己亲人的人,怎么可能会去爱别人呢?父亲死了,开方却大哭说,我也想回去奔丧啊,可我更舍不得主公您啊!这话是糊弄鬼呢,侍奉桓公的人那么多,难道缺你一个人就不过了?如果说开方的举动还能让人接受,那易牙的做法就是毫无人性了。就因为桓公的一句玩笑,他竟然能把自己的幼子烹了给他吃。这样冷血无情的人侍奉在你的左右,你难道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么?
这三个人,都是心理变态、人性扭曲之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亲情,甚至不顾自身。如此冷酷无情的人,你却认为“爱你甚过爱他自己”,这不是脑残吗?管仲之言余音未了,此三人已专擅大权。落得个可悲下场,也属咎由自取吧!
五
读史可以鉴古今,知兴替,明得失。从齐桓公血淋淋的教训中,我得到这样几点感悟:
1、交朋结友要“发乎情,止乎礼”。朋友和亲人不同,再好的朋友也是外人,要做到内外有别。所以,不要轻率地去干预朋友的家事,也不要随意去打听朋友的隐私。这些都是犯忌讳的事情。
在朋友有危难的时候,要通过正当的渠道去帮忙,不要违法乱纪去两肋插刀,以致身陷囹圄;在朋友经济拮据之时,要根据自己的财力施以援手,不要倾尽家财,让妻儿和你一起去睡马路。
总之,对待朋友,要亲近但不要亲昵,要友善,但也不要好到同穿一条裤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保留一点矜持,这样朋友才能做得长久。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说:斗米恩,升米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易牙和齐桓公的感情“铁”吧。桓公一句无心之语,他马上就把幼儿烹了送上去。可是当利益发生根本冲突的时候,他翻脸比翻书还快,甚至连一口饭都不给他吃。这样的友情你敢要么?
2、选贤任能要保持一定的理性。无论是干部还是人才,首先他是一个人。当好一个“人”这是最基本的标准。所以第一步应该从看待一个“正常人”的视角切入考察,看一看他的亲情圈,刷一刷他的朋友圈,关注一下他八小时以外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不尊重他的长辈、不赡养他的父母、不爱惜他的妻儿,对待亲人都如此无情无义,你怎能希望他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像开方那样,父亲去世不去奔丧,却大打悲情牌,很明显,这是政治作秀。这类人,无论他在台面上跳得多么欢,也断不可重用。
当下,组织人事部门选贤任能,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把才能和政绩放在第一位,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德”的权重。殊不知,德是人的本心,是才能的统帅。德若不端,才能越高,危害越大。诚如司马光先生所言:“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3、远离热情过度和性格偏执之人。生活中,你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对你热情如火,或者本不热情不知何故却突然热情了起来。这种“火”,虽不炽烈,但足以使你浑身发热,心境烦躁,不仅打乱你正常的生活节奏,甚至让你极度不适导致内分泌失调。
遇到这类情况,你应迅速警觉起来,不妨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他(她)一下:他(她)究竟想干什么?是想利用我,还是有求于我。否则在我身上浪费那么多感情干嘛?毕竟伟人说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站在“防御”的制高点上仔细考量一下,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至少可以少犯错或不犯错,总比莫名其妙地被人卖了好。
至于性格偏执之人,那更要远远逃离。这类人一般都思想偏激,性情乖戾,喜怒无常,爱钻牛角尖。严重地甚至心理变态,性格扭曲。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类人通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一言不合,就能和你杠起来,甚至大打出手。
但最大的危险还在于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不啻于是在身边放上一颗定时炸弹,关键是你不知道何时会引爆,更不知爆炸的后果。就像是竖刁,看看这个死太监(当时叫宦官)有多狠,身上那么重要的零件说切就切下来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和这样的朋友同榻而眠,深更半夜,他突发奇想,想让你们的友谊更进一步,把你变成和他同样的人,然后亮出冷飕飕的利刃,悄悄地探向你的两股之间……想想看,怕了不?
4、淡然看待世间的人情冷暖。我认识一个退休的老干部,退休前红光满面,精力充沛。退休后却陡地像变了一个人,精神萎靡,百病丛生。逢人便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唠叨叨地像讲“阿毛的故事”。
了解其掌故的人告诉我,此公原是一实权部门的局长,整天都有乌泱泱的一大拨人“蚁附”在他周围,夸他“德高望重、决策英明、高瞻远瞩”诸如此类。一听此话,他便高兴地眯眼微笑,欣欣然,陶陶然,整日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一旦退下来,失去了权位,那些“蚁附之人”便轰地一声作鸟兽散,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说整天前来问安,便是打电话邀请也是“哼哼呀呀”地不肯来。上穷碧落下黄泉,落差如此之大,老爷子心理上受不了,便成了这样了。
欷歔之余,真替此公感到不值。自古以来,就有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宦海沉浮大半辈子的人,怎的连这点都看不破。只听说做一辈子人的,没听说做一辈子官的。更何况,人生多有变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官掌权是幸福,和老伴携手“夕阳红”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做个小区志愿者发挥余热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含饴弄孙何尝也不是一种幸福!
如果还看不开,就想一想齐桓公的遭遇吧。在位时对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那么好,死后却连个装殓的人都没有,曝尸七十六天,结局是何等地凄惨!这样想来,“蚁附之人”已经算很不错了。再说,人家也要为生计局奔波。在位时,你的权力能给人带来好处,大家自然围着你转。你退体了,没权了,谁吃饱了撑的还陪你玩?真以为你德高望重啊。
知足吧!这是最好的结局了。如果有一两个别有用心之人,背地里下黑手,搞你点黑材料,寄到纪委去,让你用风烛残年之身去唱一曲“手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的“铁窗泪”,那才是真叫惨不忍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