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对《红与黑》的评价是这样的: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成为讲师。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得知女儿已经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
此时的于连又开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致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伤了德·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在狱中,于连终于明白:像他这样出身卑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过个人奋斗而飞黄腾达的。他拒绝上诉,坦然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代表人物,他聪明、外表娇好、不爱体力劳动、不愿屈于人下等性格特点,让他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历练;但是,卑微的平民身份,决定了他不能生来就拥有贵族的奢华享乐生活,只能过着碌碌无为、平淡的生活。在《红与黑》中,作者用两种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可以给处于社会底层而拥有抱负的年轻人以启示。
左拉曾说:“必须看到他从一个思想出发,然后表现一连串思想的展开,彼此依附和纠缠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种连续的分析更精细、更深入、更意想不到的了。人物沉浸在其中,他的头脑时刻进行着思索,显现出最隐蔽的思想。没有人能这样好地掌握心灵的机制了。”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红与黑》为什么是“心理小说”先河的开拓者。
本书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内倾性方向,有时以客观的态度表现人物对环境压迫的反应,有时借人物之口提出作者的分析,有时也直接发表见解。这些心理描写也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总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和情势下的一种必然反应,并且又反过来投射在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他这种心理活动与生活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描绘,成为他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形式多样的心理描写塑造和丰满了人物的性格,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于连所受的苦难,与他的岀身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分不开,他受到了社会的迫害,代表着封建贵族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而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可以得到公平、公正对待,并且主张言论自由,看重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所以,与于连相比,现代青年是非常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拥有着非常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
但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能捕捉到很多于连的影子,他们盲目地走在人生路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甚至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了不正确的道路,铸就了悲剧的一生。于连的一生,充满着各种不定因素,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使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思想活动;在改变命运的时候,他勇敢、义无反顾的与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奋力拼搏,使于连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永恒意义。
现代社会中,青年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锻炼自己的意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脚踏实地,大胆探索和创新,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学会自我总结分析,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不到最后一秒都不能放弃,即使失败,也可以坦然面对,无怨无悔。
于连注视雄鹰盘旋翱翔的一幕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桥段,雄鹰是拿破仑的具象,拿破仑作为一个王者是孤独的,幻想升温膨胀的于连也是孤独的,可以说他与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存在隔膜,他仅仅是参加了维里埃尔欢迎国王御驾的仪仗队,就招来了上流社会的飞短流长。
当时的社会不能容忍出身卑微的青年冲破自己阶级的限制,于连便与身边的一切都存在着灵魂深处的隔膜,环顾四周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只能上溯到拿破仑时代求相通。在封闭落后的维里埃尔小城,在神父、学生相互倾轧的贝藏松神学院,在腐朽糜烂的巴黎侯爵府,无论场景如何变换,外表怎样改变,他都依然故我,所以隔膜始终存在。直到随着一声枪响幻梦破灭,所有的后悔和愤怒都化作了法庭上摄人心魄的控诉和咆哮。
在红与黑的相互纠缠中,于连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不择手段地奋斗着,然而封建贵族统治下的时代,根本不允许一个岀身卑微的平民步入上流社会,无情的现实社会导致于连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牺牲品,最终剩下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无声控诉和深刻嘲讽。
于连矛盾的多重性格和悲惨的命运,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让他成为了西方平民阶层多舛命运的缩影,以至于他成为当代的鲜活文学形象,给当代人深深的启示。在整部作品中,于连表现岀了反抗到妥协,最后再反抗的心路历程,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同时具备了虚伪和善良的双重形象特征,具有非常矛盾的心理。
于连非常渴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与教会勾结、玩弄感情等,人生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使他的野心更加膨胀。在看到教会的虚伪和唯利是图以后,于连带上了伪善的面具,导致于连的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清纯少年,转变成老练的野心家。但在每次成功以后,他会自我反省,并谴责自己的虚伪,导致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走到一起,并在经历不同的事情时产生了反抗心理,最终造就了他人生的悲剧。于连将个人尊严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市长夫人揭发他以后,他被关进了监狱,最终他彻底醒悟过来,认识到德瑞那夫人是他的真爱,看清了贵族们的真实面目,并拒绝了玛特儿的搭救,最终选择了死亡。
在红与黑的相互纠缠中,于连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不择手段地奋斗着,然而封建贵族统治下的时代,根本不允许一个岀身卑微的平民步入上流社会,无情的现实社会导致于连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牺牲品,最终剩下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无声控诉和深刻嘲讽。于连矛盾的多重性格和悲惨的命运,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让他成为了西方平民阶层多舛命运的缩影,以至于他成为当代的鲜活文学形象,给当代人深深的启示。
于连生命已逝,但他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不朽的灵魂对黑暗社会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叩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