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次周末回家,媳妇跟我抱怨说,“唉,你家娃最近真是烦,要不然你带他们去上班吧。”
我能理解媳妇的情绪。自打小家伙们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时不时的就会和妈妈拧着来,比如早上不肯起床、中午不好好吃饭、晚上不肯刷牙、入夜了不愿意睡觉,我把这称之为我们家的“四大对抗”。每次发生这样的事,都得请“竹条子”出马,结果自然是小家伙们哭哭啼啼,妈妈的生气综合症反复发作,血压升高。这还不算小家伙们干的那些调皮捣蛋的事,以及不时捅的篓子……
作为初为人父的我,对这样的情况,没有更多经验,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但作为一个好学上进的父亲,为了引导小家伙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让妈妈少生点气,我在网上翻阅了不少的资料,也学习了一些课程。
受楼夷《怎样培养有主动性的孩子》课程的启发,我决定将“小红花制度”引进我们家。
2
说是“小红花制度”,其实并没有成熟的方案和规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为此,我还制定了几个方案,和媳妇一起商量讨论。
这里面涉及很多的细节问题。
首先项目的选取。除了起床、吃饭、刷牙、睡觉以外,还有穿衣、脱鞋、洗手、看电视、一个人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等,是选择很多项目全面铺开呢?还是只选择少数几个项目,循序渐进?姐姐和弟弟的项目选择的时候是否应区别对待?
然后是奖罚的标准。是否需要按不同的程度,比如主动做、被动做、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完成和不好好完成等奖罚不同数量的哭脸或者小红花?
最后是奖罚措施。比如一天之内攒够多少小红花,可以多奖励一个晚安故事;一周之内攒够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以满足一个小心愿,比如棒棒糖、小玩具、故事书?一个月之内攒够多少数量的小红花,可以满足一个大心愿,比如去万达抓鱼、去游乐场玩、买个儿童自行车等、还有如果贴了多少“小哭脸”会有什么样的处罚?
我和媳妇讨论的结果是,别整得那些复杂的,定一个简单的能执行的再说,以后可以边执行边调整,慢慢完善。
最后我们定的项目就五个,起床、吃饭、刷牙、洗澡、睡觉,达成了就奖小红花,没有做到就贴个“小哭脸”;收拾整理玩具、帮妈妈干活等,可以额外奖励小红花,奖罚的措施视具体执行情况而定。
3
说干就干,很快我就把小红花奖励贴和成长自律表买回来了,贴在我们家小朋友们伸手够不到的墙上。
我就跟小家伙们说,我们要玩小红花的游戏了,然后简单地宣布了一下规则。小朋友们听说有小红花,攒够一定数量还有奖励,都很高兴。第二天,他们早早地就起了床,吃饭的时候也变得积极主动了。只要做到了,我们就给他们奖励小红花,而且是马上兑现,及时给予正反馈。为了让他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对小红花制度的重视,当他们得了小红花的时候,我还会抱着他们,让他们自己亲手给自己贴上小红花,建立仪式感。小家伙们都觉得很好玩。
不过,小朋友毕竟还是小朋友,没过两天,他们就懈怠了,开始故态复萌。
好玩的是,小家伙们只接受小红花,而不接受“小哭脸”。当他们没有做到,我们给他们贴哭脸时,他们就一个劲的哭。有一次,小吉祥不好好刷牙,妈妈就给他贴了一个哭脸。他看见妈妈给他贴了“小哭脸”,就开始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我不要哭脸,哭脸不好看,我不要哭脸,哭脸不好看……”,说着还躺在地上耍赖皮,妈妈自然是不惯着他。哭完了,还得接受榜上被贴哭脸的事实。小吉祥是刚哭完一会,看见墙上自己榜单里贴着的黄色“小哭脸”,又哭了起来,“妈妈,我不要哭脸……”
注意到小朋友的表现,我就和妈妈商量了一下,调整了一下规则。小家伙们还小,我们主要目的还是引导而不是惩罚,以奖励小红花为主,做好了就奖励小红花,如果没有主动做但在提示下做了,就空着。只有表现得比较恶劣,比如拖拖拉拉,不好好做还乱发脾气,才贴“小哭脸”。否则贴得一墙都是“小哭脸”,小朋们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不玩了。作为一个补充,收拾玩具,帮妈妈干活,比如一起去扔垃圾等,都可以消除贴的“小哭脸”。
同时,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重点培养的习惯,奖励加倍,自己独立收拾可以奖励两朵小红花,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完成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
“小红花制度”执行了一周,格格和小吉祥都得到了不少的小红花。到周日我给他们统计小红花的时候,小家伙们在一旁看着,一脸的高兴。到第三周,当孩子们攒的小红花超过50朵的时候,我们也兑现了承诺,带孩子们去了他们一直想去的万达钓鱼,达成了他们的第一个小心愿。
4
现在,我们家的“小红花制度”已经平稳运行一个月了。
小家伙们拖拖拉拉的习惯改变了不少,虽然偶尔还会犯,但比起之前,频率已经大为减少。而妈妈,生气的次数和拿起“竹条子”的次数,也随着小朋友习惯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少了。
后记
“小红花制度“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原本是为了约束孩子的行为,养成孩子良好习惯而设立的。但在实行的过程中,随着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我发现它可以有越来越多功能和玩法。
比如说,它可以弱化家长打骂式教育的方式,让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个过渡,变得更加的温和。
还比如,小红花可以作为一种货币,在家庭内流通,在孩子7岁以前,代替货币的功能,以此来衡量量化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程度意识。
我们也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