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留言就会发现,自己写的和自己想的可能并不相同,有些事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这些都是留言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东西。有了这种感受之后,你就会对自己之前盲目乐观的处境有更清醒的认识了
做一次前5%不难,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一直保持这个优势。
留言一: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差不多就行了”,最后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处境。
“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
每件事请都做到领先的人不多,每件事情都做到差不多的人却不少。
因为从来没有跨过那道门槛,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低估门槛的高度,认为自己已经走到了跟前,再迈出一步就能顺利踏入领先的行列了。
即使那些优秀的人没有从你的世界消失,你能看到的也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而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
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再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
事情发展多半类似,所以不要好高骛远,先把一件事情做好。
理解:作为要做终身成长者的人,要从自己脑子里去除“差不多就行了”这个词,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前20%。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不要好高骛远。
留言二:在留言过程中发现叙述一件基本事实都有点吃力,表达不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知易行难
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一句“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文章中市场提醒读者,你只是知道这些道理是没用的。如果没有去践行,让它真正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就一点用处也没有。
很多人看到我现在能出书、开专栏,要么羡慕,要么嫉妒。但是如果看过我从2005年开始写过的所有文字,人们可能就会心平气和得多,因为这一切并非没有原因的。
写作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力活,只要你不断地写,就会越写越好。等你多留几次言,再回头去看当初的自己,就能明显感觉进步了。
总体来说,这个世界还算公平,真正付出的人最终就会领先。即便结果来得比较慢,但一定不会夫妇每个人的努力。
理解:我在不知道如何留言的时候,发现是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到位。是读得不够多,认识得不够深,最后反复的读,知道理解为止。
留言三:近年来,身边的几个年龄相仿的人永远的离开了,他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个最好的时代了。
这一条貌似和这周的话题关系不大,不过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提个醒:
健康很重要。
有不少读者说,自己在某些体育运动方面进入了前20%。看到这类的回复我很开心,不论这里的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有自信说出这种话的人,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所以身体应该不会差。
之前提过有些人以“劳逸结合”为借口,逃避眼前的困难。这其实不是“劳逸结合”的错,而是我们逃避责任的过错。不懂得休息,过度劳累并不好。
这一年的时间,除了我们脑中的概念需要更新以外,我希望读者们的身体也不要搞垮。
你未必需要去健身房练出六块腹肌和马甲线。每天作息规律、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有个好身体其实并不难。
留言四:由于没有反思,经常掉进生活中的坑了还自得其乐。
有了开始反思的想法非常好,这表明你已经在这方面领先多数人了,因为据我观察能够提醒自己反思的人其实并不多。
不过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一日三省吾身,你多半做不到一个月就会放弃。
不如开始的时候一周总结一次,回顾一下这周的得失,综合评估一下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欠佳。
这样一方面不会导致开始跑的太快,最终体力不支而放弃。更重要的是,每周一次能够保证思考的质量。反思这种事情和看书一样,别太追求数量,质量才是关键。
理解:一开始不要定太高目标,量力而行,给自己留足缓冲空间,循序渐进。
留言五:一字不差的阅读能力已经在前20%了,根本停不下来。
“一字不差地阅读”是经常被人低估的能力。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性阅读。就是把文章的内容放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去理解,至于作者想表达的是否真的是这个意思其实并不重要,我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
昨天谈到了读书量的话题。如果要想用数量来衡量一个人读书量,最好在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
只字不差地阅读。
只有只字不差地阅读的东西才算真正的阅读量。不论是一段话,一个章节,还是一本完整的书,如果没能做到只字不差地阅读,你自己很可能都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这个专栏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纠正概念上的偏差,所以对这方面的要求就会更高。因为忽略了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把你带到另一个错误的概念中去。
理解:只字不差地阅读,才能完全地吸收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才不至于错过重要的东西。
PS1:这是阅读笑来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学习笔记,加上一些问题的回答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的一篇文章。
PS2:打算花一年的时间再次理解和领悟专栏中的精髓知识,也欢迎有同样兴趣的朋友一起加入讨论和学习,微信:f18600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