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尘落
这部电影刚出时我看到这个标题真真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毕竟一直以来对体育竞技类的题材确实兴趣不大。但最终还是经受不住这么多人的强推,却意外地看到热泪盈眶。实在不愧于豆瓣上9.8的高分。说这部电影拯救了一个国家也真的毫不夸张。
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看体育赛事看得这么入迷。从小到大,甚至在世界瞩目举国欢庆的奥运会时期都没有好好看过比赛,竟然在这部影片里看摔跤看到热血沸腾。
不得不说演员都相当的有诚意、相当敬业。从阿米尔·汗刚出场时年轻力壮的一身肌肉到年岁渐老后的大肚便便,我能想象他们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在短时间内练就完美的身材,又得付出多大的牺牲才愿意让自己吃成一副大肚腩。我想到彭于晏为《翻滚吧!阿信》练就的一身肌肉,想到他每拍一部新电影就能get到一项新技能。
我想到自己当年为跳东方舞舍不得剪的长发和后来为Sexy Jazz烫卷的头发,以及为了跳一支偏男生的舞想要剪成利落短发时的心情和周遭人的不理解。
片中的吉塔和芭比塔不也为了摔跤被剪成板寸头而倍受嘲笑吗?没有真正热爱过一样东西的人似乎很难理解那种为了某件事甚至可以牺牲美貌的壮烈。插一句,少年吉塔的长发真的是美呆了。青年吉塔倒似乎短发更显帅气。
吉塔说要去国家体育馆训练时父亲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不舍、有担忧、有失落。我懂他的失落,也理解吉塔想要得到“专业训练”的迫切的求知欲。
影片把教练刻画成一个嫉妒心强、会耍手段的反面人物,这大概只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有意的渲染。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但自始至终,我都没有遇到过使诈的、唯利是图的老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在学舞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有点名气的老师也会比较“狂”。我也确实经历过一些老师告诉我,忘记你以前学过的技巧,从今天开始把自己归零交给我。他们有时候会令人不快地去否定你过去的学习和累积。但不得不说,他们教给我的新东西又确实有用。也有一些老师比较谦虚,知道自己能教你的东西有限,在把他能授予你的东西教授给你之后,也会无私地推荐你去更广阔的天地学习进修。在学舞的这条路我遇到了很多很多老师,我对他们都心怀感激。甚至是在三五天的集训中相处非常短暂的老师,也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东西。甚至是一起进修的萍水相逢的同学,我也能从她们身上收获不少。奇怪的是,师生情似乎也有“初恋情结”。尽管随着水平的提高,后面师从的老师一个比一个厉害,但你永远都会记得当初带你走上这条路的启蒙老师。
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父辈中的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女身上。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希望自己将来的子女能够去完成自己曾经留下的遗憾。这样真的合理吗?记得以前跟老妹聊到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她说,小时候没有机会好好学舞蹈,以后一定要让我女儿从小练舞,赢在起跑线!这么想固然是出于爱。可是啊,你怎么能肯定她也一定会像你一样热爱舞蹈呢?甚至,你怎么能肯定你就会生女儿呢?如影片中的辛格心心盼望着儿子来继承梦想,苦苦的期盼却盼来了四个女儿。
吉塔和芭比塔的母亲一语道破:我们的女儿不应该为了你的梦想放弃自己的人生!诚然这句反击被后来两个女儿参加好友婚礼时听到的新娘口中对她们的艳羡所击败。她们知道自己并不想过那种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人生,而摔跤刚好是一个出口。爸爸也不希望她们过那样的人生。在一个男权至上的国度里,能把女孩儿当男孩子去训练,这种思想高度可谓相当令人折服了。两个女儿恰巧对摔跤这件事也是热爱的。于是这就成了教育的典范。可是万一不呢?放在今天,她们的人生绝对应该有自己的选择。而不该只是父权至上。所以我很想知道,如果吉塔一直没有得过冠军,他爸爸的教育还会被认可吗?只有当“怪胎”变成了传奇,嘲笑声才会被掌声取代。
显而易见的对比就是,二女儿芭比塔,在当年同一届运动会另一级别的摔跤比赛中也拿到了银牌,可是啊,在片中她却没有被列为重点表现对象。看吧,辛格说得一点没错:只有夺得金牌才会让人记住你,拿到银牌的话很快就被人们忘记了。
不管怎么说,尽管父亲和子女热爱的东西也许不在一个点,但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爱什么。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位爸爸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可是啊,借用林先生的一句话:有多少人继承了父亲的理想?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并没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可以传承什么理想。
影片真正触到我泪点的,是对难懂的父爱理解了之后的深深的懂得。
那个深深爱着女儿却倔强得要命的父亲。
那个不可一世的傲气满满却为了让女儿能如愿参赛而低声下气去求人的父亲。
那个为了女儿不惜与全世界对抗的父亲。
那个试图反抗的、叛逆的姐姐。
那个听话孝顺的、善解人意的妹妹。
和我们多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