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

如何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

作者: 50b4b8a34f51 | 来源:发表于2021-01-07 17:39 被阅读0次

记得我刚找工作的时候,有个面试官问过我一个问题。

“你要如何构建和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

我依稀的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要从高密度的工作中,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从而获得分析需求的能力、用户视角,甚至对市场的把控等等。

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回答很笼统。

像极了考试时的学生,遇到一道无法理解的题目,所以干脆把知道的知识点都往上套。

而现在,工作两年后的我,想再试试,去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必须先定义问题。

01 什么是产品思维?

产品,是满足人们真实需求的有形商品或无形服务。——摘自《腾讯产品18讲》

思维,是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百度百科

整合起来的话,就是通过逻辑推导属性、能力和过程后,获得满足人们真实需求的有形商品或无形服务的过程。

再结合产品经历的工作特性,最终我理解产品思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通过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02 如何培养产品思维?

为了更好地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培养和锻炼,接下来,我需要把定义进行更进一步的拆解。

产品思维包含两层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用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其实就是在生活中,观察现象,分析表象之后,发现核心需求的能力。

这里主要包括【观察】和【分析】两个小点。

【观察】

观察要做到保持对需求的敏锐性,要锻炼一双发现需求的眼睛。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一名需求的发现者。

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这大量待改善的事物。

所以说,如果在某个物品的使用过程中,让你感到不舒服,这里就很可能就存在一个待优化或解决的需求。

【分析】

在上学的时候,成绩好的那些学生,应该都有很好的锻炼这种能力。

因为他们经常看到比较难得题目,要思考出题人要考的知识点,甚至思考出题的目的是什么。

而通过别人的所处的场景,身份,和表达的内容,通过逻辑推演的方式,找到出这个人的真实诉求,就是分析能力。

之前,我们产品组之前来过一位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的轮岗生。

在他身上,我就发现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我见过他最神操作的操作是,他通过完成领导提出的“伪”需求,成功预判出开年产品业务方向的调整趋势。

我之前请教过他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他说他其实在大二玩狼人杀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这种能力。

而且他刚开始会有意识地去揣摩,而后就能够通过每个人说话的内容,习惯性去反推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达,并以此猜出这个人所处的场景和顾虑的问题。

而后,他又在读研过程中,持续锻炼自己观察和揣测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强化自己的这种思维方式。

经过多年的锻炼,他现在就基本上能够在这个人表达内容和状态中,揣摩出他的核心诉求。

但如果,我们在求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比较好的锻炼,我们也不用灰心,因为在工作当中,我们也有较好的方式让自己得到培养。

但前提是,你得有意识。

【方法论】

我这里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

不断的体验产品,去提升自己的产品感,获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我入职的第一家公司,老大给我们新产品下达的任务是:前三个月,除开去各个部门轮岗的日子,其余的时间,要体验各式各类的产品。

从四个角度去思考体验的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分别是:

用户:产品的核心功能针对什么样的目标人群

需求:产品的核心功能是为了解决目标人群的什么问题

场景:核心用户是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这种产品

改进方向:产品是否能切实解决用户问题,是否存在更好更优的解决方案

最后输出体验分析报告。

当时还有人抱怨这个方式很蠢,但当我们体验到30多个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在产品认知上的变化了。并最终,我输出了200多款的产品体验报告。

而之后,我每看到一款产品,只要我从这个四个角度去分析和拆解它,都能把产品的几个核心要点系统的梳理出来

除了通过上述方法来训练我们自己之外,在日常的产品工作中,也有很多方法论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但还是那个前提,我们得有意识,并且要养成复盘的习惯。

就比如我前面说到的,从用户角度去分析问题,就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去得到用户的核心需求。

(2)用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不是专门从事产品岗的人,也可能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具备此能力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人,更不意味就具备了产品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误解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因为即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如果缺少产品化的方案,还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这里的“产品化方案”,并不是非得要开发一个APP或小程序,因为产品的本质还是商品或服务,而APP和小程序只是承载商品或服务的载体。

只要方案本身能够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话,就不必拘泥于产品的形式。

所以我们更应该专注于“根源”,而且因为我们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一类用户,单一场景的问题。

这里拿“在家吃外卖”来举例。

我们吃外卖的核心需求是“吃”,场景是在家吃。

而“吃”这个需求拆下来可分为吃的种类,吃的口味,吃的安全,吃的便宜等等。

因为,你大概率不会愿意天天吃烧烤,所以你很可能今天想吃烧烤,明天想吃汤粉,后天又想吃汉堡了。

同时,即使只吃烧烤,也要尽可能挑选好吃的烧烤店家,并在挑选过程中你还会关注到价格和菜品是否安全

所以遇到变化的需求,平台也需要给你提供更多的店家。

其次,店家也不太愿意整个店都围着你一个人转,所以,我们也需要给店家提供更多的客户,让他们也能够赚到足够的钱。

然后,为了保证“在家”,我们需要提供给客户送餐的外卖员,让他们也能够赚到钱,

最后,甚至搭建这个体系的第三方,也需要赚钱来维持平台的运营。

所以,在如何能吃上外卖这个场景中,我们就已经涵盖了食客、店家、外卖员和第三方团队这四类用户了。

于此同时,平台需要通过建立规则来达到监管的目的。

既能保证食客能够按时吃到价格合理的外卖,也能保证店家、外卖员和第三方,都能在用户支付之后成功收到钱。

以此保证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体系,能够持续地运作下去。

所以说,当问题从“根源”出发时,往往就意味着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多类用户,多个场景,并牵引出一系列其他问题,无法从一个点就解决某一类用户问题。

因此,我们才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构建一套从多角度的组合方案,并在线性的时间周期内,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不断地优化这套方案。

【方法论】

那用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如何锻炼呢?

我的方法是:构建输入—>输出—>复盘的成长飞轮。

输入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渠道有很多,我主要是可以阅读、线上课程学习、内部工作交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

阅读和课程主要是针对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而内部工作交流主要是获得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输出是验证的过程。验证需要通过负责的场景来证明自己的是否有得到成长。

没有人可以在家里,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就解决市场上出现的复杂问题。

而只有在工作中,才能给你提供面对复杂问题的场景。

每个产品人都是如此,先从小需求,单一用户的单一场景开始,通过工作中的持续地沟通、思考和深化解决问题,最终做到用产品化方案,解决多用户多场景问题的能力。

处理复杂场景的密度越高,成长的速度也会越快。

复盘是转化的过程。这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是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有保持学习和输出,但却提升很慢。

根本原因可能是在于缺少复盘总结沉淀,因此没有将自己的工作成果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说实话,在这一点是我20年年终总结的时候才发现的。

我之前缺少总结,没有沉淀出工作方法,这也就导致我之前做的每一件事,好像都跟刚入行的产品一样,束手束脚的。

但去年年初,我开始强迫自己复盘,每周复盘。

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全面复盘,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改正。

而且尝试每周的复盘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大家都说我比去年靠谱多了~

 写在最后

产品思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通过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两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用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痛点,并分析行业中的产品,尝试分析市面上的产品是如何从用户、需求、场景和如何改进去解决问题的。

只要遵循刻意练习的方法,就可以快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锻炼用产品化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我们保持学习和高密度工作的同时,持续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复盘,从复盘的过程中思考和沉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系统产品方案的能力。

————————————————

我后续还会持续在平台上分享一些产品运营干货,例如,如何用产品思维,从各个渠道,给自己的公众号——“成为陈维”导流等等的文章。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交流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az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