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说真正高效的阅读方法。
大家平日都会阅读吧?阅读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每天的习惯。
像我,一般一个月会阅读3~5本书,除了一本纸质书之外,多用的是电子书和网易蜗牛读书的APP。
如我昨天转载的
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18318371/notes/55000359
这篇文章中透出的本意一样,比起读书的量,阅读书籍的内容是否能留存下来才是阅读时的最重要的事。
2013年哈佛大学从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研究中选择提取了15个信赖性很高的研究,然后逐一进行了实践和实验,调查这些方法对于阅读时的理解力的高低,及提升理解力的可行性的调查。
最终得出了1次阅读就能被记住被理解的6个技巧,按阅读推移,合起来称为“超认知阅读法”。
简单来说,“超认知阅读法”就是阅读时的需要遵守的6个过程(阅读推进的6个步骤):
Predicting—>Visualizing—>Connecting—>Summarizing—>Questioning—>Infilling
阅读时,如果能按着这个步骤进行,那么任何书籍都能比较简单地阅读一遍就能深入大脑。
1、Predicting
预测内容后再阅读。
最先阅读标题、目录等地方,然后活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预测本书主要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因为有预测的最先步骤,你会意外地发现书籍的内容很容易就留存在以及中。
另外,预测是否和书籍的内容相符合,自己要进行采点,而且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所以,预测的时候做一下笔记,记录一下会更好。
(目录的这个部分写的是否是这样的内容,的感觉)
即使只是自我感觉有兴趣的部分也可以。
2、Visualizing
视觉上的想象。
小说等,即使先看后面的内容,也能对整体的内容进行大致的说明。
这是因为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和连贯性,可以在视觉上进行想象。
电视剧的连续剧,或者漫画等也一样,比如看了电视剧的第一集,然后再看最后一集,大致能推到出中间各集的内容。
专业书或者学习参考书等没有故事连贯性,但是可以通过想象逻辑构造来形成视觉图像。
当然,,如果能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画出内容之间的关联,则更容易想起来。
3、Connecting
把自己所知的事,和书本上的内容结合起来。
用3种形态练习起来阅读。
1)Text to Text:过去的文章(或者书籍)
2)Text to self:自己过去的体验或者记忆等
3)Text to world:世上正在发生的事(比如新闻等)
和这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等等,把它们关联起来。
4、Summarizing
进行概括。
各章中,差不多都会有,“总之,是......OO”。
阅读并进行本章内容的概括。
5、Questioning
自己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为了加深理解的提问。
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为阅读的内容进行各种为了加深理解的设问,可以写在书上,后者写在纸上,然后再阅读中,阅读完后进行自问自答。
比如:
* 这本书的问题点是什么?
* 内容是怎样开始的,又是怎样结束的?
* 重要的事实是什么?
* 主题是什么?
* 作者在文章想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 这章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要在这章中这么写?
* 学到了什么样的种类?
* 这本书为什么很重要?
* 书名正确吗?阅读完书籍,如果是自己的话,我会怎么起名?
* 前述有用吗?我认为还需要添加点什么会更好?
* 读完这本书,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
* 作者为什么各章节这么起名字?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 书中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哪里?
* 一句话能否总结作者想传达的事?
......
6、Infilling
填入,字里行间的阅读。
挑着读,选择重点读,边读边推测。
比如:每多少页,只要阅读最初的1段文字,就能大致推测出全书的内容,等等。
最后
这些个技巧,不止是可以用在阅读书籍上,在阅读教科书上的内容、还有网络上想理解和记住的文章时也一样能发挥大作用。
所以,你可以在自己阅读时先试着用用看,作为一种阅读理解的技巧,我认为它有很实用的价值。
因为,我在活用过程中已经感觉到了它的威力。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