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讨论的,彩礼贵,女性教育年龄,职业化之类的,虽然没有提出解决办法,但字里行间很容易感受到的是,婚姻数据难看,和女人读了太多书有关系。这是经典的男权叙事。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大胆提出,几次试探性的“专家建议”得到了大规模的舆论反弹,于是不再赤裸裸。试图用国家民族发展人口等问题去扣住这个事情。
当代婚姻逻辑没有系统性的变革,生产力角度上我们进入工业社会,人人都是劳动力。与之相匹配的婚姻制度却依旧是嫁娶制度为基础的男女之隔,婆媳关系依旧是久盛不衰的讨论。婆媳关系本是诞生于旧社会男女分制的婚姻制度下家庭权力斗争的产物,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中,关于家庭事务权力斗争。默认的是嫁娶逻辑,男人娶女人进家门,增加一名家庭成员;女人嫁出去,原生的家庭减少一名正式成员,城市中最好的结果是保持不变,但与之相对应的没有新增成员,有那基本是赘婿,会被耻笑的存在。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制度上,我国是一夫一妻制。但实操上有很多不对等,很多人会觉得女人要的太多了,但有没有一种可能,真正手握权力的人是不会去叫嚣着争夺权力的,正因为失权才会有声音。这背后的女人要,男人给,依旧是让人心冷的霸道逻辑,双方并不平等,斥责女权的认知里是赋予与被赋予关系,依旧是附庸的存在,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双方起点一致的天然的拥有。
与现代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婚姻其实是,两人分别从原生家庭剥离出来,组成新的核心家庭,当然也有很多这样的实操,但在嫁娶讨论中,男女双方从未被当作平等的生产力也和如今社会,男性本就比女性拥有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机会有关系,男性被默认有很多适合工作的品质,女性却总要花精力去解释自己的选择,解释自己的境况,比如育龄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婚育问题,工作强势也会被单独讨论,家庭工作平衡关系也总是只存在于女性这边,不知道的还以为全世界都是拉拉。这些都是很大的能量消耗与阻碍,工作中每多一层阻碍,就会筛出很多攀爬者。婚姻之后的育儿,至少某个阶段是需要全天候的陪伴。社会的驱赶,根深蒂固的家庭传统,全职女人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趋利避害的人性,会天然将大多数女性赶回家庭,这几年就有这些讨论,用词很巧妙:回归。如果这一说法得到广泛传播,语言的心理暗示之下,人们会觉得女性的家庭属性是天然的,这就和之前流行的男性宗族是染色体的选择一样可笑了。表达失权后,历史叙事角度将会发生变化,舆论将变得更好操控。从个人选择来说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当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是经济动物。但在社会中,只有当一个群体普遍性的掌握了生产能力时,才有可能获得相对应的权力,女性解放运动亦是如此展开,开放平等的工作机会才是平等社会应该做的工作。我可以选择不工作,但我不能仅仅因为性别而不能参与工作竞争。
结婚率低,除了一系列诸如车/房/自由等因素,会不会是现存婚姻现象不适合这个个性舒张、信息透明的社会。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如我前文所诉组建新的核心家庭的婚姻,有一个好处是婚姻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完成财产转移的仪式,通过所谓的“彩礼”“嫁妆”将两家父母辈财产转移到新的家庭中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其实对家底薄的年轻人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婚姻在你父母眼里,能减少你的不稳定性,也符合投资逻辑。
闹得很大的彩礼假新闻,在此之前层出不穷的彩礼段子,中国是独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有巨大的割裂感,彩礼难基本出现在农村地区。在农村,婚姻的农业因素很重,即使已经没有多少农民,信息透明,农村男女能很轻易地接收到关于城市的新闻与生活,但在农村,女性的一生不过是离开父亲权威,走进丈夫权威,嫁妆做彩礼的例子数见不鲜,女人理所当然地没有继承权,如果家庭条件不好理所当然地被优先剥夺受教育权,因农村婚姻市场的人口结构变化理所当然地被父母待价而沽。毕竟在当地,嫁出去后的女儿,是家中确实少了一个人员,会有温情的父母和女儿说:“你永远是家中一份子”。但其实贴补娘家总是话柄,是三姑六婆指责你的利器,天然不正义,天然的要跟随丈夫,参与丈夫家族中事务,赡养老人方面天然的公婆优先级在前。而对于男方家族是确确实实拥有了一个完整的适龄劳动力分摊经济压力,这都是天然正义的。女人与丈夫原生家庭的关系是紧密的,是嵌入式的。男人与妻子原生家庭是疏离的,是频繁的光顾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