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份在上海实习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看了《月亮与六便士》的音乐剧。当时被演唱者的嗓音和剧情震撼到了。谢幕时大大小小谢了数次,激动地鼓掌吹口哨,都没法表达心中的惊喜。这个音乐团每年只打磨一场音乐剧,18年正是《月亮与六便士》。很开心能够赶上这场盛宴。
今天闲来无事,把《月亮与六便士》的原文翻出来看,忍不住皱眉。文章的主体内容和内涵和音乐剧相同,但是因为文章中国掺杂了太多作者的点评、思考,表情、想法等等,让文章显得不那么的连贯,阅读起来十分吃力。
虽说原文能提现出作者的原味,但如果让我第一次就拿起小说读,我怕是没读两句就放弃了,太难读了!而经过改编的音乐剧,将大部分的内容都隐藏在演员的语音语调、动作表情、背景切换中,使人身临其境,更好的融入这本作品中。
所以,如果遇到一本想看却看不进去的书,或是想读却没时间读的书,就看原著改编的话剧、电影、纪录片、拆书等,一样能体会其中的精髓,还能节省时间,免却看书的痛苦。
当其他形式的改编无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时,再拿起书本,翻到想要了解的那一张那一节,细细品味其中,岂不妙哉!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能看的更宽更广,更精更细。有一些初级知识后再看进阶版,自然会更通顺、更能解其中深意。
不过,说了这么多,已经看完一大半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怕是只会刷这一遍了。毕竟音乐剧已经让解了其中之意,而书中只多了些有意思的句子(还带有挥之不去的翻译腔),却让我少了很多阅读的乐趣。
摘出几句,若君有意,可打开书来慢慢品鉴:
他是将自己强烈的个性一股脑儿倾注在画布上,心无旁骛,只专注于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而对现实的事物浑然不觉:一旦画完了,也许作品本身并不重要,我是说,他很少能把一幅画画完,但是激情已经耗尽,他便对画出的东西失去了兴趣。他对自己的作品从未满意过;和困扰他心灵的幻象相比,他的画反倒无关紧要。
那些告诉我,自己毫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我绝不相信。这只不过是无知,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仅仅是:他们不怕别人非议,因为他们确信没有人会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