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刷《穿越计算机的迷雾》第二版

一刷《穿越计算机的迷雾》第二版

作者: 火锅伯南克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22:32 被阅读0次

    大佬绕行。

    总体来说,这本书非常推荐非计算机专业的码农来读,看这本之前,我也看了《编码的奥秘》,相比之下,《穿越计算机的迷雾》只能算是后生,因为看着总有些《编码的奥秘》的影子,整体的目录结构也差不多(顺带说一句《编码》这本书我也有,翻了几页,发现逻辑电路的图示,基本和《编码的奥秘》一致,看过以后再具体说)。

    不过《穿越计算机的迷雾》胜在内容比较新(第一版是2011年出版的,第二版是2018年出版,《编码的奥秘》2000年出版),且是我们同胞自己写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得书中的例子让我更容易理解,知识难点讲解还非常非常的详细,如果你有点基础的话,可能还会觉得书中叙述略显啰嗦,不过这都无伤大雅。

    如果你时间有限,我推荐《穿越计算机的迷雾》,如果时间充裕,建议《穿越计算机的迷雾》和《编码的奥秘》都刷一遍(我说的这一遍是真的看懂了),两本书重复的点很多,多刷一本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以下是摘录的,我个人认为是本书核心部分的图解,这些图解都是来自第6章-第11章
    我摘录这些不是为了讲解,而是为了方便复习。

    第6章:加法机的诞生

    加法器这部分的图我没有截图,因为在《JS基础-数字-0.1+0.2!=0.3(二)》 中,我用《编码的奥秘》的图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就不在这占地方放图了。

    第7章:会变魔术的触发器

    触发器这一块是我个人认为是本书最难理解,并且又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后面的所有器件都是在触发器的基础上发展的。理解触发器原理之前,你必须知道:

    触发器的核心是反馈。(反馈在多个学科都有具体含义,掌握共性,区分细节。)

    电流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当,约等于3亿米/秒。
    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度大约是7.5 x 10-5米/秒。

    为什么电子移动速度比蜗牛还慢,电流却是光速?

    想象现在有一辆公交车,车上挤满了人,前门和后门都开着,这时前门有一个人,以7.5 x 10-5米/秒的速度挤上车,那么后门的人,也会几乎同时以7.5 x 10-5米/秒的速度挤下车,注意是几乎同时!!

    这就是说挤人的瞬间,人与人挤压的能量就开始传递了,而自由电子能量的传递理论上是速度的极限(造成能量传递的原因是电动势,就先理解成挤人吧),而理论上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所以,电流的速度就相当于光速了。

    当切断电源时,电流瞬间消失,没有延迟,注意是没有延迟。这个时候不要把电流和水龙头混为一谈,因为关闭水龙头时,水流是逐渐消失的,可是断电时,电流是瞬间就消失了!!还是理解成人挤人,当最后上车的人不挤时,大家瞬间静止了。

    这一点在理解逻辑电路的输入输出时要格外注意,尤其是这个触发器。

    第8章:学生时代的走马灯

    说的是循环移位寄存器

    第9章:计算机时代的开路先锋

    乒乓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

    第10章:用机器做一连串的加法
    1. 使用触发器构成通用寄存器。
    2. 使用继电器制作传输门,也叫开关。
    3. 制作控制器,手动控制加法器运算。
    第11章:全自动加法计算机
    1. 存储器原理
    2. 使用振荡器控制控制器进行全自动取值,和加法运算。

    这几章都是重点,需要反复研读

    图示
    S闭合,q 为 1,再断开,q 依然为 1,闭合,q 依然为 1,再断开,q 依然为 1,…谓的记忆产生了,s闭合的初始值q = 1被记录了。
    S断开,然后r闭合时,情况正好相反,q2为1,并且被记录,保持持续输出。
    如果都闭合,(两端都没有反馈),且输出都没有值输出。这种情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避免
    为 0 时,保持上一次状态。
    重要的问题:初始状态时,也就是在R和S都是断开的,两个端谁有电谁没电?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两个反馈存在竞争,结果就是一个亮一个不亮,取决条件就是零件质量,或者工作速度有关。那么该怎么使用它?一般情况都是初始化肯定让他有一端有电!
    口诀:爹打,妈不打,和妈亲近;爹不打,妈打,和爹亲近;爹不打,妈也不打,以前跟谁亲近,现在依然和谁亲近;爹打,妈也打,和谁都不亲近;
    这是一个半成品,包装了一个简单的触发器
    由于q2 一般没什么用,所以被刻意隐藏了,但是有的情况下q2是有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刷《穿越计算机的迷雾》第二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fn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