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上绘本阅读指导课时,婷婷老师多次提到几本绘本,其中《好想吃榴莲》《啪嗒啪嗒蜗牛》《鸡蛋哥哥》最为吸引我,把这三本给小朋友买了回来。
今天要讲的故事和榴莲有关。在我和加加共读《好想吃榴莲》的过程中,看到小动物们最后都喜欢上了榴莲,把榴莲店抢购一空时,加加对我说他想吃榴莲。
带加加去附近的超市购物,走下长长的扶梯左转映入眼帘的是水果区域,而水果区域摆着的第一种水果就是榴莲。
每每从这经过,加加的口中会软萌地蹦出两个字“榴莲”。接着会说:“我想吃榴莲。”
关于吃榴莲,发生过这样的事。在一次逛超市中,吕先森执意要买榴莲让我尝试。在这之前,尝试过一次,我吃不下去。家里的两只也不喜欢。这次,也以“失败”告终。
当加加提到要吃榴莲后,我和他确认要吃吗?小朋友回答:“榴莲臭臭哒。”听他这么说,加上我没做好购买准备,也就不了了之。
上周六,我带安安去上竞技课,吕先森带加加去超市购物。待我和安安回家后,赫然看到餐桌上摆着一份榴莲。
吕先森告诉我:“加加要吃,说了几次,给他买了。”好吧,那就看加加给不给力了。
最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想到上次吃榴莲的场景,让我想到了“目的论”。
受主流文化影响,在很多人说到榴莲尽管臭臭哒,但女生吃起来会上瘾后,我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了这样的频率,我应该不喜欢。但因着自己是女生,都说了女生会喜欢,从众因素影响,也去尝试。但尝试后证实,我就是吃不了。就这样陷入自我设定的“不喜欢,吃不了”的频率中。
认识自己,不是因为榴莲臭臭的我不喜欢。真正的目的是不想从众。
这次加加要尝试,给他打开榴莲,小朋友一闻就说:“臭臭哒!”问他要不要吃,他说不吃。
一看这情况,加加不吃,安安也不吃,爸爸更不吃,那我再不吃,好几十块钱就浪费了。
说服自己去尝试,用成长型思维看问题。以前不吃,是因为带有主观判断。这次可以小口品尝,遵从味觉感官感受。
还别说,吃了一口,又吃了一口,竟然发现了不一样的滋味。这个味道是接纳和愉悦的。
看我吃的津津有味,加加吃了两口,还不错,有尝试就好。
这次的吃榴莲趣事,让我收获颇丰。把读书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学以致用。收获的不仅仅是学到的内容落地,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不自我设限,用成长型思维方式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