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智慧,从文明到人格
从知识到智慧,从文明到人格是我借鉴袁振国老师《教育新理念》的观点。我认为在今天,教师的主要责任只有两个,第一个将学生要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使学生学会学习;第二个就是使知识中蕴含的文明深化到学生内心的情感,再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用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来说,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情感态度转化为价值观。
一、从知识到智慧
说到教师的责任,我觉得谈得最多的就是对于知识的传授。不论中西,均是如此。在中国,“授业”是多少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西方,特别是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甚至提出了“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学生”的口号。
单纯的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并不就是说是错误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没有人会去否认韩愈的“授业”之说,也没有人认为夸美纽斯的口号完全错误。只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认识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因此,教师的责任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一定的改变。
在这个时代,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面临着两种处境,一是无法教,二是不用教。
无法教是针对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而言的。从数量上来说,尽管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学生”,如果要他生活在现代,恐怕他老人家也没有办法有如此雄心壮志了。现今的知识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而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纯粹的传授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从质量上来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更新。也就是说,当我们大一时学习的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很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使得教师无法传授固定的知识,或者说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之后漫长的人生发展过程中不一定会起到作用。
不用教是针对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可胜数,网络,电视,书籍等等,如果单以“闻道之先后,术业之专攻”来定谁师谁生,恐怕有些困难。特别是网络课程的发展,个人之间的知识上的差距,甚至于一位教授与一个幼童之间,也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时候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知识的无法教和不用教使得教师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传授知识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消失,相反,这样一来,教师的另一个主要责任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怎么获得知识和怎么利用知识,把学生手中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技能,一种学生可以使用的技能。这也可以说是韩愈所说的“传道”,如果把道理解为方法的话。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认为可以这样:在上一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将要学的范围标出,让学生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东西去自学,去图书馆,电脑上等等,或者回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留待课上提出。上课时,教师不用就具体的知识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启发,对话,答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巩固,在不懂的地方得到解惑。将纯粹的知识的学习变成学生需要的智慧获得。
二、从文明到人格
一直以来,教师顶着两顶帽子生活,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书在上文中被我用教“道”来代替了。而育人,我认为,这是教师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的目标。育木育人,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就得做园丁的事情,浇水施肥。但是如果一个懂园艺的人肯定知道,园丁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裁剪。拿出剪刀,这儿剪剪,那儿裁裁,为的是使花草树木朝着一定方向生长,而不受外物干扰。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也要扮演这样的角色。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上的事,还要解决情感、意志、信念等上的问题。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生存,还要让学生带着正确的价值观生存。这就是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说起来是心理学上的范畴,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同时存在一种人格,多了就心理不正常了。人格的形成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因此它的形成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教师作为仅次于亲的人,对学生人格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好的教师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身高为范,为人师表。相对较差的教师用语言和知识感召学生。最不济的老师连这种意识都没有,纯粹的传授仅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
譬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有文明意识的教师会带领学生用心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传奇,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由内到外的产生自豪感与民族热情,由此形成、深化学生的爱国情。而一般的教师会用语言描述,或者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情感,但他并未对这种情感的形成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意识。而差劲的老师直接以传授这节的知识为重点,而不会加以拓展。他没有这种责任意识,当然也意识不到自己对这种情感形成的重要作用,也无法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的影响。
关于教师的责任,当然不只是以上两种,比如还有管理,组织的责任等等,但是我认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改进的就是上面的这两种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