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个人习惯。
1. 过画面,重体验。
先想好主题/一小段画面,脑海里过画面,定格住,然后再去写。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描述瞬间性场景。
不用相机记录,也不要感受时便立马输出,要让记忆力与忘却力自然发酵一阵后自然催生想象力。
体验一定比记录更优先,更重要。
2. 打草稿,由小入大。
第一遍没有清晰的思路时先打草稿,想到哪写到哪,不连贯的片段也可以。
俗话说,细微处见神灵,所以我个人比较优先看重微观处的刻画,然后才考虑拼合过度部分,构成整体。这是一个动态变化调整的过程。
3. 酒要发酵后才香。
虽说写作是写给自己,但是也不要害怕让人看见。可以把自己认可的作品发到网上,这样也方便保存管理,建立自己的线上数据库。但不应一写完就发布,最好是搁置几天后重新回头看一遍改一遍,更能客观审视自己的作品,并修改(或解释)唯心地认为观者能够理解的部分。
4. 借鉴而非仿写。
不主张刻意的仿写,但是可以借鉴作品中的某个场景某个思路某个故事情节等。同样的,要在脑海里过画面与定格画面,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这样就不容易陷入作者的框架里。可以稍微改动细节部分,借鉴作者好的,且适合你的部分添加进去。
5. 写作情绪自由。
情绪不快、毫无思路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写作,以防进一步恶化心情,妨碍写作,失去信心。这种时候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大量输入,获得新的启发。灵感的降临是件相当偶然的事。
6. 定期自我检视,保持空杯心态。
其实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上面所提到过的中空一段时间后发表作品,也包括中空一段更长的时间后回看自己过去的作品。(其实我本身是不太乐意做这件事的。一来是麻烦,二来是自己看自己总是笨拙的。逻辑混乱,表述也乱七八糟,很多句子为写而写,矫情得很,阅读体验、视觉效果也相当糟糕,然后忍不住大改特改一遭,着实费力,但还是值得)。
当然,优点在于能够自我检视中空期是否进步,若挑不出自己的毛病倒才真是令人后怕的一件事。所以,宁可回头看时糟心,也还是相当有必要进行这一过程。
自我检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每一次写作中都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做出调整。写作,阅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动态过程。我会写反思笔记并且有所针对性的调整阅读方向。当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性有所欠缺时,就会打算开始阅读哲学类书籍,深度不够时会读些名人的评论,凝练不够时则会考虑读些诗文以及人民日报的评论,根据自己的兴趣也会看些穿插着看些传播学和心理学等。
由于写作毕竟是我的业余兴趣和习惯,有时花费太多精力在非本专业书籍时,便会停顿一段时间阅读专业相关方面,兼顾水平阅读和垂直阅读。
7. 自我营造成就感,保持谦虚心态。
忌自满。
杯满则溢。虽说渴望认可乃人之常情,但及时意识到了便能够合理调控。所以我后来就琢磨出了一个小习惯,就是以一个专门的word文档记录自己的小成就,如今年已阅读的书目,这周发表了几篇文章,多少字数。多小的成就多小的努力都可以,只要是自己付出并认可的。日子一长,自然养成成就感,表达上也比当初多了几分底气。
谦虚的另一方面就是人皆可师。并不是说无差别的鹦鹉学舌,而是尊重他者言语中的需要细心挑选出来的“金子”。
这也是一种serendipity。(中文翻译“不期而遇”“意外之喜”,但更贴切的解释为:从失败、偶然中获得惊喜。出自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三个锡兰王子》(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将偶然的意外命名为serendipity。收录于日本三省堂株式会社出版的《大辞林》。)
8. 考证与思想。
如果想要自己的作品再提升一个高度势必需要思想性的加持的。而思想性就来自于对大量人文类信息的自发思考。
现代社会信息源虽多,但大多非一手资料,主观掺杂太多,假想掺杂太多,不见事物原貌,且碎片化,广深不足。既然有更高的造诣追求,就当在见解上多下功夫。(当然,也是建立在信息掌有广度深度的基础上的)考证信息来源,去伪存真,参考公信力高的资料,内化理解后输出。
9. 多写,多写,多写。
理论上升实践层面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语言作为人的元能力,同样需要后天的磨练。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自由的、私密的写作空间,绝对不要奔着功利的目的大干快上。先学会如何多说话,才能渐渐掌握说好话。
初稿时间:2020.4.15
二稿时间:2020.8.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