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国学经典《大学》,品书中带给我们的修身智慧

读国学经典《大学》,品书中带给我们的修身智慧

作者: 大志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3 11:51 被阅读0次

    《大学》原为《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由孔子学生曾子整理成书。《大学》虽篇幅不长,但颇具哲思且内涵深刻,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影响深远,一直是弘扬道德和修身立世的根本。要想达到《大学》中的理想境界,我们还需从修身做起。怎样修身?如何修身?我们一起来看《大学》带给我们的修身智慧:


    一、明德亲民是首要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言简意赅,含义明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被后人称为“三纲”。何为明德?自古以来的释义很多,个人的理解:明德就是将一个人所具有的美好德行彰显出来。关于明德,我们对比孔子的另一段话更明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德像风,小人的言行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何为亲民?就是人能够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明白了亲民和明德的含义,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将美好的德行彰显,能够不断革新除旧,便能接近最完善的境界了。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要想事业成功、生活精彩,先要修身。而修身的首要是将自己的美好德行体现,同时不断的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改变和提升。明德和亲民是一个人修身的根本和首要,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行动,便有了成功的基础。
    如何实施呢?书中的第二段话进行了补充: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自己要达到的境界便会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静心不燥;静心不燥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每样事物都有本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我们修身,先以修养品德为根本,先以革新除旧为首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循序渐进,分清缓急轻重,达到目标。


    二、格物致知多善思
    格物致知,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解释颇多。个人理解为:追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知识,达到内心的良知。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的发展认知过程。一个人明白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心就会平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汲取营养和智慧,展开行动。关于格物致知,历史上朱熹、王阳明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个人更赞成王阳明先生的观点。王阳明先生一直在以身探索“格物致知”,守仁格竹失败后,先生的认知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他对知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单单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的“知”上升到“良知、德性”,即“致良知”。“致良知”:良知是虚的,行动是实的,每个人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明白了格物致知,明白了事物的规律,内心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在对待事物的看法上,我们除了认知过程,还要善于思考。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反复思考中成功,在随随便便中毁灭。勤奋很重要,但思考更重要,让我们看一则关于勤奋和思考的故事:

    一天深夜,著名的李教授走进自己的实验室,看到了一名研究生仍勤奋地忙碌着。

    教授关心地问道:“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研究生回答:“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都忙些什么?”

    “也在工作。”

    那么,你一整天都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研究生带着谦恭的表情说道,似乎还期待着教授的赞许。

    教授稍稍想了一下,然后说:“你很勤奋,整天都在工作,这是值得表扬的。可我不能不问你,你全天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面对教授的质疑,研究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勤奋工作固然很重要,但若无认真的思考,这样的工作意义又何在呢?思考是勤奋工作的翅膀,有了翅膀,将会飞的更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国学经典《大学》,品书中带给我们的修身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mq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