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作者想研究中国文化的缘由。
作者祖父具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恬静性格,颇见容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作者在研究中国文化过程中的发现。
作者发现中国史及中国文明在许多方面极为独特。作者惊讶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及历史的悠久。中国文明在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类似其他文明所发生的文化断裂的现象,重点是历史上只有中国能持续地从这些重大考验中重新组织、调整自己,并恢复元气,由此领会了一个文化体系历经数千年仍能维系其格局与自尊的精髓所在。
通过梁先生理解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质~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这也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
中国文化本就是种融合许多看似不相容的思想于一体,却同时又喜欢分门别类的文化。
从先秦诸子来看,虽然他们的路线不同,但他们都共享一个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体而有机的,天地间的每个成分跟其他的成分相互关联,所以在这样的宇宙观里,没有绝对的矛盾,只有相对的矛盾。这种宇宙观,经历数千年,仍深植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底层,是以各种不同的思想成分,可以共存在一个人的思想里,并行不悖。
作者欣赏梁先生,不仅仅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
第二章 从中国文化的精神说起
中国家庭伦理最大的变化是妇女从家庭到了社会,乃至于参加政治。
中国文化的核心实质还留下的就是家庭伦理。“人之所以为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洋,不同于印度的地方在于它认识了人的理性。它相信人,它信赖——依赖、依靠的意思,它信赖人,儒家的特色它是信赖人,不信赖旁的。人嘛当然也可能犯错误,可能也会走入一种下流,可是,你怎么样才能够矫正他,让他不趋于下流、不去为恶呢?靠什么?除了靠人,没有别的可靠。儒家的特色就在这个地方。
梁先生有一个分析,人生有三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人对大自然”的问题。这是最先的问题。
第二大问题,“人对人的问题”,就是人对人怎么样能够彼此相安,彼此处得好。这个时候这个就成为头一个问题了,人对自然的问题,退居第二位。
人伦,叫做伦理,人始终要在与人相关系中生活,人不能脱离人而生活,人不能离开人而生活。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把家庭关系推广到家庭以外去,比如说它管老师叫师父,管同学叫师兄弟,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好像把那个离得远的人也要拉近,把外边的人归到里头来,这个就是中国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色。它跟西方的“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这也是西方社会应该向东方、应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古书《论语》上的孝悌是什么?对父母、对长辈的尊重、顺从。什么是慈?父母那边慈爱子女,慈爱幼辈。一句话,就是“互以对方为重”。
中国社会礼俗,“让”就是看重别人,“礼”就是尊重旁人。
人在社会里生活,你就得随俗,你一定反对社会,会不见容于社会,所以我们把这个“俗”叫“风俗”,或者叫“礼俗”。我们可以承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不同的社会吧,随着不同的社会走,也是理所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的所谓“礼”。就是理。一方面可以这样说。
还有一面,可以说是一种真理,不是世俗之理,而是真理。真理是有的,不过只能在很少的高明人才意识得到,他才能超过众人,他看得高,看得远。中国古话说,“高明而道中庸”,他自己是很高明,可是他不跟当时的社会,不愿意脱离社会,他走的路还是中庸的路。
应当说真理是一个,有一种是“物理”,有一种是“情理”。这个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它所发明、所讲出来的道理就叫“物理”。物理存在于客观,不随着人的意志,不能够说我喜欢它,我不喜欢它。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一定是那样。另外一种叫“情理”,情理存在在主观的,合于情理,人人都点头,合于情理,就好办。
举一个例子,讲生物进化,有自然淘汰,有一句话叫做“弱肉强食”,弱的肉被强的人吃了,弱肉强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一个自然之理,可是我们都不喜欢它,对弱肉强食我们都反对。按常情来说,对小的、弱的被欺负,站在旁边,都有一种不平,不喜欢。这个不喜欢是一个理,这个理就是情理。那“弱肉强食”客观存在,就是物理。
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无碍,没有滞碍,什么事情看得很通。有碍,是你自己在那里给自己设了妨碍,原来是可以不必的,高明人就超出来了。
禅宗是不立语言文字,彼此可以互相影响。一个老和尚,已经成功的,已经悟道的,他对一个新来的人,可以对他有一种影响,让他也能够开悟,但是他不用语言开悟。语言的开悟,它还在意识之中,而真的开悟,是让你生命起变化,你的生命根本起变化,这才算。
古印度人的学问,它的学问根本就是要人的生命起变化。yoga,瑜伽印度各宗派有各宗派的瑜伽,相似而不同。不同可是还是有同的地方,因为相似。这就是要从世俗的生命里头得到解放、解脱,让人根本起变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个他们叫做“证果”。
一切动物都是向外取,满足自己。
第三章 中国道路
团体组织是中国所缺乏的。
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太缺乏了、太落后了。
第四章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佛家的书、佛典,跟普通我们由自己的思想意识写出来,不一样,它有很实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就是实在的生命变化。
人到了高龄身体还特别健康。一个人的身体是个基础,头脑和精神也还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还得以身体为基础。这就是我身体没有病,虽然年老,精神还差不多的原因。只是容易健忘。身体健康,有以下几个原因,一70年吃素食,二食量少,三有锻炼身体的方法。五点钟起床,在床上锻炼身体,搓腰肾、揉眼睛、再揉眼睛(三次)、搓脚心、搓脚掌。
《难经》最喜欢讲人身上的经络,就是讲经脉、血脉的流通。它是道家,道家要让大脑休息下来,人的大脑主要是应付外面的,应付环境的,它让大脑休息下来。人有一种植物性神经系统,它隶属于大脑,可是大脑休息的时候,它就可以避免大脑的干扰,更好活动。比如我们吃饭这种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都是属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如果我们吃饭的时候,心里头还在那儿发愁、忧虑,那个饭吃不好,影响消化,或者你正在发怒,勉强吃饭,都不好。就是没有这种外来的刺激,顺其自然地让植物性神经系统很自然地进行它的活动,那就是好。
靠大脑静下来,不用大脑了。要清静,就是一念不起。一个念头也不起。
无论什么事情,我总是很平淡——平平常常的平,淡泊的淡。我很平淡就是好像没有多大要求,也不用满足要求而高兴、喜欢。因为不满足而生气、不高兴。两面都没有,两面都放得很平,平平淡淡。
自己很稳定。“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独立思考”就是不是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跟着说,不是那么样。“表里如一”,我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表面跟里头是一样的,不隐瞒。
第五章 我受到的影响
一切的学习,实际上不单是一种因袭,不单是向人家学。一切的学习都有创造,都有自己的一面,不完全是学人家。好像我从外边所得的都是一些资料,资料到了我手里头,我把它运用、创造。
我们应当承认自己不知道。承认不知道是一面,还有一面我们知道,知道什么?孔子所说的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生命、生活在说话,没有说到外头去,因为他本人的学问是这个样子的一种学问:是生命、生活之学,不是旁的学问。它始终是从生命的流行变化来说的。他们用功、致力,都是在这个地方,蒋自己的生命、生活。
孔子、儒家它总是站在人的立场说话,他说来说去还是归结到人身上。可是佛家,他是超过人说话,他说来说去,归结点也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超过人的那个地方,好像他们很不同。不过还有同的一面,就是无我——没有我——而救世,佛家的话就是众生。
我佩服的一个先生,在生活上能够“自主自如”,他是真正能够把他的身体、精神很统一,很能够自主,很能够自如。
第七章 发展总是好的
社会发展史越往前去,竞争、争斗要减少,彼此的隔阂、歧视要减少,心胸要开阔,照顾旁人。
当人类还没有文化的时候,都是集体生活,可是集体不大,慢慢地集体要扩大。起初小集体与小集体彼此斗争,彼此很大的隔阂,不了解,越进步,越进化,越文明,人彼此情感上容易相通,容易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九章 我的社会交往
诸葛亮品格高。“开诚心,布公道”,他对部下说“勤攻吾过”,你看我哪里有不对的、有错处,你要勤着指出来。
西洋人总是往外看,中国人是回到自己生命上,回到自己身体上。我们一个人在生活,气血本来都是在流通中,是不停止地流通,我们不知道它怎么流通,不自觉,因为我们的头脑、心思都用到外边,照顾到外面。道家呢,相反,它把那个向外的、总是在观察外边的,它回来,转回头来,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有一分的自觉,他就是一分的自主性,他自己一方面知道了,一方面能够左右变动它。
第十二章 天下事
计划这个能力就是人心的一部分。我们要描述、要说明这个人心,先要说它的主动性,主动性又可以称作自觉,自己觉悟,自觉能动性。主动性就完全等于自觉能动性。这是人类的特征,挺重要的特征。与人的意志有关系。主动性、灵活性、最后是计划性。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把人类分成三种,一种叫作占有冲动,还有一种叫作创造冲动,还有第三种它叫灵性。起初我以为只要两种,理智、本能。后来明白第三种是灵性。本能是我们在生活中,为了生活,为了做生活我们的一种工具,是个备用的东西。理智也是一个工具,备用的工具。宗教单用理智来说,说不了,用本能也说不了,宗教道德高于这个东西,这就是灵性。
不同时代的社会,不同地方的社会,都有它的风俗习惯。一个人常常为他自己所生存的社会习惯所影响。可是在某些很基本的上头,还是相同的。比如说,说假话,每一个社会都不喜欢,都讨厌。也有许多事情,它还是由于社会风俗习惯不同,这个地方认为好,那个地方不认为好。不同的,是古今的不同,地方空间的不同,各有各的道德。实际上不是真道德,是礼俗。真道德是自觉自律。通常社会上多数人是随着人走的,随着社会风俗习惯走。生命力很强的人,他可以不随俗,他能够自觉自律,不随俗,所以不管旁人的诽笑、反对,本着自己的自觉自律来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