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马哲选读笔记(王德峰)

马哲选读笔记(王德峰)

作者: 南念zzz | 来源:发表于2023-03-07 13:55 被阅读0次

    1.事实是被建立起来的。

    感性活动构建的世界。

    人往往以为自己观测到了社会事实,但实际上,所观测到的仅仅是他人用自己的理念范畴打扮过的物理事实,并不能观测到物理事实。

    社会事实=理念范畴+物理事实

    2.个人:把个人从家族共同体中拖出来 

    团体的个人==》契约的个人

    作者:弃疾去病

    来源:知乎

    宗族思想对应的是西方的个人思想(西方曾经也有宗族思想,消失了),即对人的抽象化。个人主义的兴起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前奏,而西方宗教就是为进入资本主义做准备。

    个人主义起源于中世纪宗教,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将西方人拖出家族。

    耶稣说,凡是在我身边来的人,如果他不憎恨他的父母,不憎恨他的兄弟姐妹,他就不是我的门徒。

    耶稣还说,抛弃你的家园,抛弃你的土地,跟我走,我们是上帝的选民

    宗教瓦解了西方宗族本位的力量。经过上千年贵族和教会的对抗,西方以教会为代表的团体本位将人从家族中转入教会。

    在家族中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大致五种交互的伦理关系,教会只有一种教友关系。

    把个人从家族中拖出来,纳入到团体,这个团体叫教会,于是欧洲人被教化成团体的个人。

    西方宗教对人的抽象化:五伦-宗教-契约

    理性的契约就意味着个人本位的形成和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当今之中国已然经过一百多年的西式教育,让国民从家族本位的社会进入一个不健全的个人本位社会。

    这种独立个人和社会解体的边缘催生了个人之间的契约,造成现代社会对于“人权”、”平等“的要求和接受。

    但是,法的理性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社会的生活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虽然资本和市场是手段,但是我们的生活还是传统的。

    个人本位和家族思想不说谁好还是坏,它相对于封建的家族本位只是更适合于资本主义。

    3.交互性关系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

    4.要量化的描述自然界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它。 量化的描述自然界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它,实质的物理学兴趣没有了

    5.然而哲学第一步就拆除我们的常识框架,拆除的成功,你就能够跳出来,跳出常识框架之后你才可能有什么对我们的生活的基础和文明的根基有深切的领会,以及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某一些领域里边有真正的创造性,很难指望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哲学中的伟大的创造,我成为第二个笛卡尔。但是我了解了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思想,我可以在另外一个领域里边做出我的创造性的贡献,每一个学科科学在他的进步的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他的危机。经济学危机今天已经到了,现在他们都不承认。物理学家是坦诚

    6.。革命就是范式的转换,科学的革命不是线性的积累,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革命。旧理论代替新理论不是在旧理论上增加多一点的知识,而是改变了旧理论的核心范式。

    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叫恩爱。一次从无到有的恋爱、牵手、结婚、生孩子,都是革命。被否定掉的LOVE已一种新的方式存在恩爱里了。这时候核心范式不实在是花前月下的love,而是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恩爱。那个love不是消失了,获得了新的意义。

    7.接下来讲11条的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11条提纲的一个总论,因为它是是本体论的。

    费尔巴哈提出了对象性原理,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什么?他的功劳在哪里?马克思在1840手稿里边说了,他有三条功劳,有三个主要的功绩,其中第二条是最重要的,费尔巴哈把人与人的关系也当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理论是指本体论。

    本体论的基本原则,就人与人的关系或于社会关系被置入了本体论。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说,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已经不是物质本体论了,在感性中离不开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直观。把动物的感觉和人类的感觉,根本上区分开来,这一点是费尔巴哈达到了,人类的感觉当中有社会性,应该以这个做基础,来讲本体论,讲世界的基础,这点是费尔巴哈的功绩。

    他不是回到物质时期这个观念上来的,他不是旧唯物主义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比在他之前的唯物主义有一个伟大的突破,就是把人也作为感性的对象,这个“人”是大写的,“人的类”本质也是感性的对象。谁不知道人是可以被看见的,费尔巴哈之前的人也都知道,我可以看见你的肉体你也可以看见我的,这唯物主义都承认的,现在费尔巴哈把人作为感性的对象,这什么意思?你的感性的社会存在,也是我的直观的对象。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肉体和感性。感性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哲学,因为他们区分了感性、理性。但是,倘若我们今天仅仅在认识论的范围里边了解感性理性,我们说感性的时候没有本体人的意义,我们只是说感性是我们的五官感觉本来固有的获得外部事物的表象印象。我们接受感官,接受外部事物的世界,形成了一大堆感觉材料,获得了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叫perception。但是现在费尔巴哈是非常正式的,在本体论上用感性这个概念说人的感性存在,不是说你肉体。

    我穿西装,戴一副眼镜,穿一双皮鞋被你看见,这是我的社会存在,但同时是感性的我穿如此这般的服装,吃如此这般的饮食。比如说,我吃广东菜或者宁波菜,我总不可能茹毛饮血。这就是我的感性存在,我茹毛饮血是我的动物般的肉体存在,我大小便,不是随地大小便,我上厕所的,这叫我的感性存在,我赤身裸体的随地大小便的,我这叫肉体存在,不叫感性存在。

    我们现在来看感性这个概念。费尔巴哈明确的指出了感觉的人类性,并且把它作为我们获得外部世界的事物、客体、对象的那个基础,我读一段费尔巴哈的原著中的话:“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人只是通过感觉而成为认识自己的对象。人通过感觉成为认识自己的对象,他是作为感觉对象,这个他是指人,也就是说人是作为感觉对象而成为自己的对象。主体和对象的同一性在自我意识°之中。只有在人对人的感性的直观之中,才是真理和实在。当我们用手或者唇、嘴唇爱接触有错觉的东西时,我们不止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止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耳朵不止听到了流水的潺潺和树叶的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了爱情和智慧的热情的音调。我们用眼睛不只是看见镜面和彩色的幻象,我们还能看见人的视线,人的视线在里边,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止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

    这这一段话的意思非常重要的,它就是现象学原则。各位知道听说过胡塞尔吗?胡塞尔哲学,它重要的是研究纯粹现象的。

    什么叫纯粹现象?就是它绝对不会言语的,没有任何形而上的设定。你比方说我认识外部事物,在近代的理性的形而上学里边,我是这样的被看看,被认识。我的认识活动是这样的,被理解的,我作为一个有天生的认识能力的主体,去认识外部事物,这个事物成为客体了,这个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这个主体的本来的现在性,这两点其实都是假设出来的。他没办法论证,因为我们谈离开认识过程又不能谈这两样东西,因为我们谈论主体和客体的,我们也在认识活动中。我们却在这个认识过程本身就设定了认识未发生之前的主体和一个被认识到的超越这个认识过程之外的外部事物,然后认识的成功就是什么认识主体超越自身。这种外部事,凭什么可以这样认定呢?我的认识就是切中了我与我无关的,跟整个认识活动无关的外部事物。不同的东西,你这个认识过程一旦发生,你既然说你超出这过程之外,你超出你认识过程切中了一个与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东西,说这个真理被你把握了,谁向你证明这一点?想想胡塞尔这个问题。

    今天的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我们如果说纯粹客观的观察和测量外部事物,观察有仪器,测量有工具,都打下了人的烙印。人的预先设定是如此的,你换一个观察工具,换一个观察方法,或者换一种测量的工具,东西就不一样了。我们举东西的例子比较一下。西方的医学建立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医学建立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的基础上。那么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比如说物理学的原则,物理学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那么什么叫观察,就是测量。如果你不测量什么,你等于什么都没观察。物理学的第一门课学什么,测量度量衡了,长度怎么规定,速度怎么规定,都讲好了尺度了。你说手伸到这个水里边,发现它是热的,或者发现它是凉的,这叫主观个人的感受。物理学不能建立在主观个人的感受的基础上,它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观察上。

    什么叫客观的观察,就把那个病症对象什么测量一下,于是他开始诊断你的疾病了,西医就按照这个原则诊断你人体的疾病就是测量的过程,验你的尿液,化验你的血液,再给你做核磁共振,它都有个标准状态的,比如说血液当中某种成分,它有正常的范围,比方说谷丙氨酶。转氨酶如果超过了40,那就肝脏有病,40以下叫肝脏正常。他在诊断的时候就在测量,这完全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则。那么我们中医也看病,也要诊断,中医一直把三个手指放在你的脉搏上,请问他在测量什么吗?他也在观察是吧,“望闻问切”他可曾用过测量的工具没有,于是他获得了另外一个东西,那么中医说我超越了认识过程切中了外部事物,西医也说我超越了认识过程切中了外部事物,你这个人体怎么可能?

    我们对外部事物的经验的获取都离不开主体的特定的方式,然后我们就回到了先验哲学那里,康德完善了它。所以当我们去认识外部事物之前,先检查一下我们认知的方式本身的绝对可靠性问题。先验哲学就此而来所以研究人类认识能力本身对它进行先验的理性的推论。这件事情,就是康德哲学的主要任务。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向来用一本词典来翻译英文文献是?那本词典叫英汉词典,你的前提是相信英汉词典?假如你翻译的整个过程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英汉词典上?你的认识就是错误的,你的翻译都犯错了。于是有一个人说。我们现在还是先停下翻译,先检查一下英汉词典对不对。现在胡塞尔说什么?因为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超越认识过程之外,而切中外部事物。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先验哲学那样可靠的既是主体支撑的先天认知能力?这件事情谁又能担保?它也是被假定出来的,又是一个形而上的设定,于是乎是要走第三条路,叫现象学的道路。我们把所有关于主体的先在性和它外部事物的超越的存在,这两个东西都给它悬置起来。

    我们只去问绝对被给予我们的事情,什么事情绝对被给予我们了。我引用王阳明先生一句话,有朋友问王阳明,说王先生,你说心外无物,那山间的花开花落,与你的心何干?王阳明回答了,如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请你想想这句话的含义,中国人在我看来是中国人比较早的、自觉的提出现象学原则的第一句话。给以为现象学,西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现象学原则。

    讲讲看,这有道理的,根本的道理它是讲来自禅宗的事情,禅宗讲我们的心是,本性要起来,平时的心是假的,那个本性怎么起来?金刚经当中有一句话叫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听说过,住就是住相停留。停留在执着于外部事物上,你不执着了,你放下所有对外部事物的执着,本心才来。这本心起来了,就说你是不是把外部事物空掉了,又不对,是另外一种角度态度来理解周遭事物跟我们的关系,心是这样的能见,佛性的心。

    很大叫摩柯,大到跟世界一样大,他第一被理解为空,第二不空。空了然后你把它空,当成是真的,叫执着于空,又错了。它含万物,心能生万法什么意思?不是万法万事万物,有些个心造成。不是的,而是心一起用,其实就是什么事物呈现:见。见就是王阳明讲的见,全部的重心,全部讨论的重点,不放在先有的心或者外部的花,而是说什么让心和花都能呈现的见本身。

    这个部分,这里是心,这里是花心,好像固有的灵魂、色体,认识能力,花好像是外部客观事物。不,这两样东西都要有来历,来自见本身。这个见本身,在胡塞尔的语言上这种纯粹现象。

    慢慢来,我们跟事物外部世界,我们与世界之间有原初关联。纯粹现象就是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原初关联,这种原初关联造成了如此这般的我们叫认识主体,而且还随着历史不一样,也造就如此这般被认识到的外部事物。

    8.

    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哲选读笔记(王德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qb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