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定律一一家庭教育一一角色效应

心理学定律一一家庭教育一一角色效应

作者: 寇廷聚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07:05 被阅读0次

    孩子,应扮演他自己的角色

    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孩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西雅图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被人推荐到图书馆帮忙。图书馆管理员给他讲解图书的分类法,告诉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归还图书馆的放错了位置的书放回原处。盖茨听完后问:“工作的时候,是像侦探一样么?”管理员说:“那当然。”然后,小盖茨就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

    “小侦探”这个角色让他兴奋不已,每当从一堆书里发现要找的目标时,他都会发出一阵胜利的欢呼。他干得越来越熟练,不久便请求担任正式图书管理员。好景不长,几个星期后,盖茨搬家了,也转学了。但是没过多久,盖茨又回来了,因为新学校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盖茨的父母为满足儿子做“小侦探”的愿望,又把他转回来上学了,由父亲开车接送他。盖茨自己也坚定地说:“如果爸爸不带我,我也会走着来上学的。”

    可见,“小侦探”这个“社会角色”激发了小比尔.盖茨多么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角色扮演,让他长大之后,将枯燥的工作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而且做得有滋有味。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邀请一些不懂礼貌的孩子去参加一个不平常的晚餐。在晚餐中,他们竟然一反常态,在文雅气氛的熏陶下,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来宾”角色,并按这种社会角色来约束自己,很快变得有礼貌了。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赋予孩子适当的角色,而且当他对角色有所领会和理解时,孩子就容易按照角色的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在个性心理或行为上发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角色效应”。

    角色效应的形成首先开始于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现在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偏差,老师往往用“好学生学习好”,“坏学生学习差”来评断孩子,这使得他们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不能够正确认知和评价。他们会觉得自己学习差就一无是处,会厌烦自己的“角色”,而那些“好学生”则可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自我膨胀。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基础上,他们开始了各自不同的行为,“坏学生”开始真正厌学,开始自暴自弃;好学生则只注重学习而忽略了自身全面发展。这种最初的错误期待导致了孩子认知行为的恶性循环。

    案例中的小盖茨,受到的则是一种积极的“角色效应”的影响,他在扮演侦探这种“社会角色”时,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期望,再加上父母对这种角色的“认可”,使他不仅喜欢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体会到角色给他带来的乐趣。这种积极的认知和期待成为激励他行为的内在动力,甚至影响到他成长的每个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定律一一家庭教育一一角色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qu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