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得到APP开启了付费阅读模式,互联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型网红,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来把自己的产品变现。在他们眼中,看完一本书,就可以跟一群人做一场分享,甚至开一堂收费课程;但是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还是跟我一样,看完一本书就扔旁边没有然后了。
同样是一天24小时,一天三餐,吃喝拉撒,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却可以过得那么的精彩呢?我总觉得他们一定是有某种特殊的魔力,能够把平淡装扮成人人羡慕的内容。心理学中强调,一个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依赖于她的对待这件事情的看法,他们对于生活传递出来的情绪是那么的精彩,也许他们也有不一样的看待事情的视角。
最近蒙某个网红的推荐,收下了本后浪出版社的《开发故事创意》,原作者是美国的迈克尔 拉毕格,他曾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影视系主任并建立该学院的纪录片中心,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读者找到属于个人特色的故事,不用模仿他人,实现灵感心流的自然流露。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足够丰富,每个人的经历和听闻就像是一堆没有加工过的食材,都有可能被做成昂贵的大餐。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见这样的情况,面对同样的食材,两个不同的人做出来的菜的味道却可以截然不同。而做出来的菜的口味如何,就完全依赖做菜人的加工能力了。
书中,作者也没有吹牛逼的说自己有多厉害,方法有多好,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方式多方位引导我们去发掘我们内在的东西。只有发掘我们内心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过好属于我们的生活,找到自己那个不可被替代的部分。
一个人只有在情绪上、想象上、精神上与他人产生联系时,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我。这句话莫名的刺激到我了,我还没有理解作者所说的这种联系是什么方式,在阅读本书之前,包括现在我都是一直在用能量流动理论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情绪,想象,精神上的联系,都是人本身能量的之间的交流,当我们在跟别人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互动的时候,这个能量就能自由流动,彼此之间的情绪感受就是愉快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有可能长远发展,让双方从中获益。
比如:儿子跟妈妈关系很好,那么妈妈跟儿子身体中散发的能量就能够互相交流,可以从儿子传递给妈妈,那么妈妈就能够理解并接受儿子能量传递携带的信息,同样妈妈发出的儿子也能收到;但是如果,两个人在吵架中,互相排斥,两个人能量互动受阻,那么双方的信息都不能被对方接受,这时候就是加剧争吵甚至是打架,情绪体验就是消极的。
本书主要分成6个部分:第一本部分明确训练目标和技巧;第二部分就是通过观察生活发现自己的特色;第三部分就是通过案例引导你使用作者的总结创造出来的创新工具进行故事创意;第四部分提供了平时我们积累创意故事的渠道,比如童年,家庭,梦境……第五部分就是再回到艺术个性;第六部分讲述的则是在修订和扩展的要点。
第一部分,明确目标,找寻个人特色故事,不用模仿他人,灵感自然流露。
目标明确,直接介绍技巧,作者强调了四顶帽子:作者,分析者,故事讲述者,听众/评论者;这四顶帽子一定不能同时戴。当你在写作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只要当一个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倾注于手中笔,全部写下来,写下来之后再利用分析者的角色。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很多人都喜欢表达自己,想要写作,但是为什么写不下去呢?因为她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带了前两顶帽子,最后的结果都是第二顶帽子赢。
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就是会边写边修改,同时戴上作者跟分析者的帽子,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要么就是结构凌乱,要么就是越改越没信心,干脆放弃。现在按照这个方法,先完全倾注于记录自己的意识流,完成初稿之后,再来进行修改分析,写文章的产量跟效率都高了很多,亲测此方对于写作小白很管用,推荐给大家。
创作自然不能离开资料库,为了高效的积累素材,作者自创了一种CLOSAT的素材积累游戏。
C=某个人物(characters)以及对人物的描述。她/他有潜力成为某个故事的角色。
L=有趣的可视化地点(Location)
O=让人好奇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物件(Object)
S=充满矛盾或揭示性的情景(Situation)
A=不寻常或者揭示性的行动(Act)
T=任何你感兴趣的主题(Theme)或者在你的生活中呈现的主题。
这个方法我也用起来了,很有意思,这样的角度区分开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侧重点,无疑是帮助我们从一些更加细小的方面去观察我们的生活。比如我在做这个记录的时候发现:生活中有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特别善于制造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景,自己制作的CLOSAT卡片中的S主题大都是这个人创造的,比如讲冷笑话的,就会集中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身上……通过这样的细节划分,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作者说你要是想要尽快找到属于你的艺术个性,就要进行即兴创作,写自传,观察生活的练习,就是要多练习,多积累。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要想做好一段大餐当然是要有原材料,写好一篇文章,当然要有好素材。
写自传,然后进行推销的时候,作者讲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置换。置换观察的视角,比如用第三人称来代替第一人称,比如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中的自己置换成某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作品中自己最认可的人,包括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情景都可以进行适当的置换,这样对故事进行加工,更加有利于作者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置换也是一个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工具书,这几个小方法也是我目前使用下来体验比较好的工具,分享给大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