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年有档比较火的综艺《我是演说家》,第一季的冠军北大才女刘媛媛有一篇演讲《寒门贵子》中曾简单提到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她的总结是“富人的小孩还是富人,穷人的小孩还是穷人,只有一个叫尼克的小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了大学教授,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由此她的论据推翻了一位资深HR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点,以此来激励青年。
贫富差距与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无疑是整部纪录片最受关注的地方,也是整部纪录片最直接的呈现,在纪录片的开头,当时只是个小助手的导演保罗·阿尔蒙德就强调了聚在伦敦动物园的二十个孩子,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阶级。同时也在深究“七岁看到老”的问题。 20个不同阶级的孩子,从7岁开始跟踪拍摄,每7年一次,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直到56岁。几十年过去,导演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人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这不跨越了半个世纪记录了一群人大半生的纪录片,真的“七岁看到老了”吗?更甚一步,有没有预见英国的未来呢?
跳出阶级圈子,七岁的孩子们都天真烂漫,他们面对镜头他们无所顾忌。他们都不认为打架是件坏事,他们争先恐后地对着镜头说自己的爱憎,他对异性的看法,以及他们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不加考虑地说出自己的理想,他们有的想考牛津,有的想去研究月球,有的想去帮助非洲人,有的想要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上帝,梦想面前部分阶级,可起点分。
家庭富有的苏西学习古典芭蕾,中产阶级的三个男孩子讨论他们看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观察报》,他们回家喝茶,看电视,然后早早上床睡觉,他们对自己将来所要读的学校有着明确的方向,并且看起来这些都触手可及,他们谈论政治、流行音乐和对有色人种的看法。中产阶级的女孩子对金钱并不在意,她们憧憬着爱情。孤儿院和生活在贫民区的孩子则担心的事比较琐碎,希望见到自己的爸爸,少被罚站,甚至很多人对教育不抱有希望,因为与大对数都能上上公立大学的富人小孩相比,穷人的孩子30个人中只有个能进入初中,大对数人在岁时就会去工作;他们的梦想不太确定或者是当不成马术师就去做出租车司机,当然,其中有最明显差别的是想研究月球的尼克,也就是刘媛媛所提到的那个靠自己的努力逆袭了孩子。
14岁特有的敏感让孩子们面对镜头不再坦然,他们大多都低着头,曾经不假思索说出的梦想有的开始犹豫或者解释自己放弃的原因,继而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规划。
但始终如一却是两个穷人家的孩子。
其中之一就是尼克,那个小时候想研究月球的农夫的儿子。他小时候比较腼腆,一直拒绝回答自女朋友的事,14岁,21岁仍然如此,直到28岁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爸爸的尼克,他在牛津大学读完物理博士之后,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当助理教授,有着丰厚的薪资,他唯一改变的是曾经认为钱不重要,结婚之后发现钱对提高生活质量很有帮助。
而另一个在七岁时就看到老的人就是托尼,那个小时候想当马术师,做不了就像去做出租车司机的小猴子。他做到了,他果真十五岁就辍学去在马厩当学徒,赛了三次马失败以后就去做了出租车司机,他对自己的生活一直很满意。最幸福的事是两个孩子的出生,最有成就感的是赛马,他唯一改变了的就是年轻的时候认为教育无用,后来他认为教育可以给人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
中上阶层的孩子大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上牛津或者做律师,中级阶层的女孩子有的中间离了婚,但最后也都得到了幸福的家庭。家庭富有的苏西虽然也早早不再读书,但她去了很对地方旅游,21岁的她在接受采访时焦虑、冷漠,不断地抽烟,因为父母离异的原因对婚姻不报希望,却在22岁时跟自己的一个朋友结了婚,28岁的她已经完全改变,她说她的改变源于自己的丈夫。而另一个父母离异不善于表达的是下层阶级的保罗,他小时候住在孤儿院里,7岁的时候就认为妻子会逼着他吃不喜欢的绿色蔬菜而不喜欢结婚,他想过做警察和体育老师,后来却从事于建筑行业。他最疯狂的是在20岁时和自己的妻子卖掉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了一辆旧厢型车,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旅行,那次的经历也让他和他的妻子更加相爱,他的幸福指数是被采访者里面是最高的。
而在利物浦郊区长大的尼尔21岁因为觉得大学没有意义辍学,一直对没有进去牛津大学而心存遗憾,他在28岁时仍然无家可归靠政府救济生活,42岁的尼尔成为了一个自由民主党人,他在年轻时就预想从政,并且有个作家梦,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却并没有取得成就。
富人在最后仍是富人,穷人最后也只有尼克逆袭。但纪录片最后,当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比较满意,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从出身就决定了,根源在于眼界和岁养成的习惯本身除了母体环境外,性格本身能够重塑人生。
而除去成就,人生最大的幸福感来自婚姻,婚姻和梦想的话题贯穿整部片子始终,孤儿和离异家庭的孩子对婚姻更抱有消极的态度,但好的婚姻却能拯救人生,无论是三个中产阶级的女孩子,富有的苏西还是低层阶级保罗,他们都有幸拥有了一段关系良好的婚姻,才拯救了他们的人生。
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
网友评论